得陪我痛饮三碗!”
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荆轲发现这位从楚国彭城墨家总部来的政长武功并不在他之下,而且早就成年,只是显得脸嫩了一些,饮酒自然不成问题。
李胜也渐渐习惯了这位豪侠的作风,发现他虽好酒贪杯,不拘小节,但内心自有正义和原则,对百姓疾苦也并非漠不关心,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两人的合作愈发默契。
然而,并非所有墨家弟子都理解李胜的做法。
在一次墨家内部的小会上,他们爆发了争吵。
一些较为激进,对秦国抱有深刻敌意的赵国弟子认为,李胜的做法是在向秦法妥协,甚至是在帮助秦国巩固统治,违背了墨家“非攻”中反对不义之战的本意。
“李胜兄弟,我们为何要帮助暴秦稳定秩序?秦国吞并韩、赵,屠戮无数,乃是天下大害!我们应当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推翻暴秦才对!”
一位来自赵国的年轻墨家弟子情绪激动地质问李胜。
李胜耐心地解释。
“这位兄弟,我墨家主张‘非攻’,是反对侵略战争,旨在减少百姓伤亡,如今秦统一之势难以逆转,强行对抗,只会引发更大战乱,受苦的还是黎民苍生。我们在秦法之下行墨家之事,正是为了在当下尽可能地保护更多百姓,减轻他们的痛苦。这并非妥协,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实践。”
看着眼眶通红的赵国墨家弟子,李胜心中隐有猜测。
也就在三十多年前,秦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
一国之内,四十万青壮年男子殒命,几乎是整整一代人。
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国抗衡,只能苟延残喘。
如此血海深仇,怕不是他简单的说理就能够说服这位墨家兄弟的。
韩国尚且如此,那在赵国的铁仲大哥开展工作肯定更加艰难。
那场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长平惨剧,如同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深深刻在每一个赵人的灵魂深处。
四十万亡灵的血债,岂是几句道理能够轻易化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