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七章 称帝的呼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地位的关键时刻。

    荀衍整理了一下略显褶皱的朝服衣冠,上前一步,他的言辞比起武将们的直白粗犷,要文雅、含蓄、引经据典许多,但内核意思却同样明确甚至更为深刻:

    “主公,”他声音洪亮,带着士大夫特有的庄重,“周将军、甘将军等人虽言辞质直,然其心赤诚,可昭日月,其情可悯,其理可鉴。臣等亦有所思,不得不言。”他略一停顿,仿佛在组织最具说服力的语言。

    “自桓帝、灵帝以来,汉室衰微,朝纲紊乱,忠良屏息,奸佞当道,乃至董卓乱政,李郭肆虐,天下分崩,苍生倒悬,此实乃四百年来未有之浩劫。幸赖主公,天纵神武,起于州郡,秉持大义,扫除群凶,廓清宇内,迎奉天子于危难之际,安定黎庶于水火之中。此等拯危扶倾、再造乾坤之不世功业,虽古之圣王,如商汤、周武,亦不能专美于前。”

    他巧妙地将刘湛与古代圣王相提并论,继续道:“今天下大势,已然明朗。中原腹地,尽归王化;荆襄形胜,望风披靡;交州岭南,纳土来归。三分天下,主公已据其二!此非人力所能及,实乃天命之所归也!观星象则紫微移位,察民心则翘首以盼新朝。《易》云:‘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如今正是其时!若仍拘泥于虚名,恐非社稷之福,亦非天下苍生之愿!”

    他最后深深一躬,声音带着恳切:“故臣等,昧死百拜,恳请主公,体察天心,俯顺民意,早正大位,践祚称帝!如此,则国本定,社稷安,纲纪振,万民幸甚!天下幸甚!”

    荀衍的话语,如同给周仓等武将的直白请愿,披上了一层华丽的理论外衣和“天命”、“民心”的正当性包装,使其从单纯的武力推崇,上升到了哲学和历史必然的高度。

    然而,并非所有文官都立刻附和。队列中后部,一些原荆州系的降臣,如蒯越、韩嵩、刘先等人,面色则显得异常复杂,犹豫、不安,甚至有一丝惶恐。他们固然深深畏惧刘湛的权势,也感激其不杀与留用之恩,在魏公麾下也获得了不错的官职。但骤然劝进,改易天命,终结享国四百年的汉祚,对于他们这些自幼读圣贤书、深受汉室恩荫观念影响、甚至家族世代沐浴汉恩的传统士大夫而言,在情感归属、道德名节上,仍是一道需要艰难跨越的、近乎撕裂的鸿沟。他们低着头,眼神闪烁,不敢直视御座上的刘湛,也不敢轻易看向那些激动劝进的同僚,更不敢贸然表态,生怕一步踏错,便是在青史上留下千古骂名,甚至招来灭门之祸。他们的沉默,在这片劝进声中,显得格外突兀和引人注目。

    刘湛端坐于御座之上,身躯挺拔如松,面色沉静如水,仿佛殿下那山呼海啸般、足以令寻常人心潮澎湃的劝进声,与他毫无关系,只是吹过耳畔的微风。他的目光,似有意似无意地扫过文官班列中那几个格外沉默、几乎要将头埋进胸膛里的身影,将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恐惧尽收眼底。旋即,他的目光又在诸葛亮和郭嘉的脸上,若有深意地停留了一瞬。

    诸葛亮手持羽扇,静立于文官前列,眼帘微垂,长而密的睫毛遮住了眸中的神采,俊雅的面容上一片平静无波,仿佛眼前这足以决定历史走向的喧嚣一幕,早已在他隆中对策的预料与推演之中,激不起半分涟漪。而郭嘉,则依旧是那副慵懒的姿态,甚至趁着无人注意,悄悄打了个哈欠,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洞悉一切的玩味笑意,眼神如同最灵敏的探针,在激动的人群、沉默的观望者以及御座上的主公之间逡巡,像是在欣赏一出早已安排好剧本、却依旧精彩纷呈的大型戏剧。

    “胡闹!”

    就在劝进之声愈演愈烈,几乎要成为朝堂唯一主旋律之时,刘湛终于开口了。声音并不算特别洪亮,却带着一股久居上位、不容置疑的凛然威严,如同冰泉泻地,瞬间浇熄了殿内躁动的火焰,压过了所有的喧嚣。

    他目光如电,首先落在跪伏在地、一脸激动不甘的周仓身上,带着几分显而易见的斥责,却又并无真正的雷霆之怒:“周仓!孤平日里是如何教导你们的?为将者,当忠勇为国,岂可妄议朝堂大政?更遑论此等悖逆之言!孤乃汉臣,深受先帝厚恩,委以重任,托以孤……咳咳,”他似乎觉得“托孤”一词不甚妥当,微妙地顿了一下,“总之,世受汉禄,岂可行此不臣不义、僭越犯上之事?此话今日之后,休得再提!念你初犯,又是出于公心,此次不予追究,若再有下次,定按军法严惩不贷!”

    他又将目光转向荀衍、陈群等劝进的文官,语气稍缓,却依旧带着斩钉截铁的坚定:“文若,长文(陈群字),尔等皆是熟读经史、明晓忠义之道的饱学之士,岂不知‘君君臣臣’之大义?如今天子尚在洛阳,春秋正盛,孤若行此僭越之事,与那董卓、李傕、郭汜等害国乱政之逆臣贼子,又有何异?尔等欲置孤于何地?此事,关乎臣节大义,日后不必再议!”

    一番义正辞严、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拒绝,掷地有声,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仿佛给刚才火热的氛围兜头泼下了一盆冰水。

    周仓、甘宁等武将如同被掐住了脖子,满腔的热血和激动被硬生生堵了回去,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不甘、困惑与难以理解,但慑于刘湛的威严,又不敢再言,只得悻悻地低下头。荀衍、陈群等人则躬身应诺:“臣等失言,请主公恕罪。”不再多言,但眼神中闪过的神色,却并非全然是失望。而那些原本沉默忐忑、如坐针毡的荆州降臣,如蒯越、韩嵩等人,则暗暗松了一口气,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同时对刘湛这番“深明大义”、“恪守臣节”的表态,生出几分复杂的、混合着庆幸、感佩乃至一丝惭愧的情绪。

    朝会就在这种略显诡异、沉闷、且各方心思各异的气氛中仓促结束。刘湛拂袖起身,在内侍的高声唱喏中,率先离开了承运殿。文武群臣各怀心思,如同潮水般躬身退出大殿,许多人依旧沉浸在刚才那石破天惊的一幕中,三三两两低声议论着,脸上的表情丰富多彩。

    待到殿内闲杂人等都已散去,只剩下诸葛亮、郭嘉、荀衍等寥寥数名绝对心腹时,刘湛才缓缓靠向御座宽大的椅背,抬手轻轻揉了揉眉心,脸上那层精心维持的、“忠君爱国”的凛然面具悄然褪去

第六十七章 称帝的呼声-->>(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