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官的车驾队伍。
几辆装饰典雅、由健骡拉动的轩车缓缓而行。第一辆车上,诸葛亮安然端坐,他今日未持羽扇,头戴进贤冠,身着深色儒服,面容清癯,神色一如既往的从容平静,仿佛周遭的喧嚣与他内心的静湖毫无干系,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偶尔掠过人群,带着洞察与思索。他所过之处,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尤其是那些士子模样的年轻人,更是激动不已,“卧龙先生!”“诸葛军师!”的呼喊声不绝于耳,可见其名望在荆襄士林中的影响力。
第二辆车上,郭嘉则完全是另一番做派。他依旧是那副慵懒闲适的样子,半靠在铺着软垫的车辕上,甚至一条腿还随意地曲起着,手中似乎还把玩着那个不离身的银酒壶。他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仿佛看透一切的玩味笑意,目光漫不经心地扫过狂热的人群,像是在欣赏一幅生动而有趣的市井风情画卷,偶尔与同伴低语两句,引得对方忍俊不禁。他的形象,与这庄重的仪式形成了微妙的反差,却更显其个性不羁。
荀衍则正襟危坐于第三辆车上,面容肃穆,眼神沉稳,保持着士大夫应有的端庄仪态。
再往后,则是以周仓、徐晃、文聘为首的武将骑行方阵。
周仓骑着一匹神骏的乌骓马,全身黑甲黑盔,在阳光下宛如一尊移动的铁塔,他性格豪迈,此刻更是咧着大嘴,露出白森森的牙齿,不住地向道路两旁的人群挥舞着蒲扇般的大手,洪亮的笑声甚至压过了周围的喧嚣,引得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极具感染力。
徐晃则与他形成鲜明对比,沉稳如山岳,控马技术精湛,战马步伐与他的人一样稳健。他目光平视前方,偶尔向激动的人群微微颔首致意,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大将气度。
文聘骑马行进在徐晃稍后位置,他面容沉静,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万千。他本是荆州旧将,曾在此城效力多年,如今却以征服者、以魏公麾下靖南将军的身份重回故地,行走在这条熟悉的街道上,看着两旁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面孔,心境自是复杂难言。有对旧主的些微愧怍,有对自身选择的审视,但更多的,是一种融入新集团、找到新的效忠对象并立下功勋后,产生的归属感与新生的荣耀。甘宁则显得意气风发,锦衣华服,顾盼自雄;于禁神色严谨,一丝不苟。
最后,在所有人引颈期盼、几乎要将脖子伸断的目光聚焦下,城门口的光线似乎都为之一暗,随即,魏公刘湛的銮驾,如同众星拱月般,终于缓缓驶出了城门洞,完全暴露在襄阳城的春光和万民的目光之下!
那是一辆规制远超寻常、庞大而威严的金根车。车身以名贵的檀木制成,镶嵌着金饰,雕刻着蟠龙云纹。车盖尤为醒目,以最上等的玄色锦缎制成,边缘缀满了小巧的金铃,随着八匹纯白色、没有一丝杂毛、神骏异常的骏马迈动整齐划一的步伐,金铃发出清脆、连贯、如同仙乐般的声响,奇异地压过了现场的喧嚣,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刘湛并未全身披挂征战时的甲胄,而是选择了更具象征意义的礼服。他头戴七旒冕冠,垂下的玉珠轻微晃动,遮挡部分视线,更显神秘与威严;身着绣有山、龙、华、虫等十二章纹的玄色兖服,宽大而庄重,衬托得他身形愈发挺拔;腰间佩着的并非战场杀敌的环首刀,而是一柄装饰华美、象征权力的长剑。他昂然立于平稳行驶的车驾之上,一手轻轻扶着车前横木,身躯挺拔如松,面容沉静如水,目光却如电如炬,缓缓扫视着道路两旁如潮水般依次跪伏下去的臣民。
他没有刻意散发气势,但那股混合了赫赫战功、绝对 权力以及此刻万民朝拜场景所自然孕育出的、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度,却如同实质般弥漫开来,笼罩了整个长街。目光所及之处,无人敢于直视,纷纷低下头颅,将敬畏与顺从刻在每一个叩拜的动作里。
“魏公万岁!” “天佑魏公!” “愿魏公福寿永昌!”
不知是谁,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了第一声发自肺腑的颂扬,这声音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积攒已久的情绪!顿时,山呼海啸般的欢呼与颂扬声,如同积蓄了太久终于决堤的洪水,以无可阻挡之势席卷了整个襄阳城!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汇聚成巨大的轰鸣,直冲云霄,仿佛连天上的浮云都要被这股磅礴的人气与愿力所震散!
銮驾所过之处,百姓皆五体投地,虔诚叩拜。这跪拜中,有对强大武力和绝对 权力的本能敬畏,有对战乱结束、生活有望恢复正常的由衷感激,更有对这位年轻而强大的新主,能够如同他承诺的那样,带来长治久安与太平盛世的殷切希望。许多原荆州的高级官吏,包括蒯越、韩嵩等人,也身着整齐的朝服,在衙署属官的陪同下,恭敬地跪在道旁特定的区域内,心情复杂地,迎接这位决定他们未来命运的新主宰。他们的脸上,有审时度势后的顺从,有对过往的追忆,或许,也有一丝对新朝的期待。
盛大的凯旋仪式,从辰时三刻开始,持续了近一个时辰。刘湛的銮驾最终在巍峨的魏公府门前那宽阔的白玉台阶下稳稳停住。他并未急于下车,而是再次环视了一圈周围黑压压跪伏的民众和肃立的仪仗,这才在內侍的搀扶下,缓步下车,步履沉稳地踏上了台阶。诸葛亮、郭嘉、荀衍等文臣,周仓、徐晃、文聘等武将,紧随其后,如同众星拱月,簇拥着他们的主君,步入了那座此刻象征着荆襄乃至更广阔区域最高权力中心的庄严殿堂。
魏公府正殿,名为“承运殿”,此刻已被布置得庄严肃穆,充满了典礼的仪式感。
殿内空间高阔,足以容纳数百人。象征着刘湛无上权威的魏公大纛,矗立在殿首丹陛之上,玄色为底,金线绣出巨大的“魏”字,在四周烛火和从高窗透入的天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大纛两侧,是两排一直延伸到殿门口的身材高大、披坚持锐、面无表情的宿卫甲士,他们手持长戟,如同雕塑般肃立,营造出一种森严不可侵犯的氛围。
文武百官,早已按品级高低,文左武右,分列于
第六十六章 凯旋与封赏-->>(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