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他教了这么多期培训班,还是第一次有学员能从这么深入且结合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回答问题。
“呃……很好!李长青同学思考得很深入,很有见地!”刘院长语气带着难掩的赞赏。
“特别是考虑到患者基础病这一点,非常关键!大家都听到了吧?学医不仅要记药性,更要知人,要灵活辩证!李长青同学给大家做了个好榜样!坐下吧!”
王志涛看着这一幕,尤其是看到刘院长毫不掩饰的赞赏和周薇那专注惊讶的眼神,后槽牙都快咬碎了。他感觉自己的风头被李长青彻底压了过去,一股邪火蹭蹭往上冒,忍不住阴阳怪气地小声嘀咕:“哼,臭显摆什么,说不定是从哪本旧书上看来的,瞎猫碰上死耗子……”
他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教室里显得格外刺耳。刘院长脸色一沉,正要开口,李长青却平静地接过话,目光看向王志涛,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王志涛同志,医学是严谨的科学,关乎着人命,容不得半点虚假和侥幸。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要学。用对药就能救人,用错药,可能就会害人。我们在这里学习,不是为了显摆,是为了将来回去,能真正为缺医少药的乡亲们做点实事,解决点实际问题。”
这番话说完,一下子把王志涛那点嫉妒小心思衬得无比渺小。教室里不少来自农村的学员纷纷点头,看向李长青的目光充满了敬佩,看向王志涛的目光则带上了鄙夷。
刘院长赞许地看了李长青一眼,顺势严肃地说:“李长青同学说得很对!医者仁心,技术要精,医德更要高!好了,我们继续上课!”
这节课后,李长青在培训班里的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那个普通的山村青年,而是成了一个有真才实学、思想觉悟高的人物。
下课休息时,连之前有些孤高的周薇,都主动拿着笔记本过来,指着刚才提到的麻黄碱与血压的问题,虚心地向李长青请教具体的机理。
李长青便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解释了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等原理,周薇听得眼中异彩连连,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王大壮、赵卫国等学员也围过来听,虽然听不太懂,但都觉得李长青非常厉害。
王志涛则被彻底孤立了,一个人坐在角落,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嫉妒的种子在他心里疯狂生长……
隔天,课程进入了常见急症处理。刘院长讲到中暑的急救,提到“要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用冷水或酒精擦浴降温”。
这时,李长青再次举手发言:“刘院长,我补充一点。除了物理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非常关键。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温开水里加一点食盐和糖,给患者慢慢喝下去,能更快恢复体力,防止虚脱。这叫补充……呃,盐糖水。”
他差点就脱口说出电解质溶液这个现代词,还好及时刹住了车。
但这个简单实用的土方,再次让刘院长眼睛一亮:“好!这个办法好!因地制宜,简单有效!李长青同学,你这些实用的点子都是从哪里学来的?”
李长青谦逊地笑笑:“刘院长,都是以前在村里跑山干活时,跟老人学的,平常我自己也会瞎琢磨。”
周薇在一旁默默记下,看着李长青的眼神,除了探究,更多了一丝敬佩。她觉得李长青就像一座宝藏,总能挖出惊喜。
下课后,学员们涌出教室,三三两两聚在院子里晒太阳、活动筋骨。李长青、林晓梅和周薇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站在背风向阳的墙根下。
周薇手里还拿着笔记本,眼神亮晶晶的,显然还沉浸在刚才的讨论中:“李长青同志,你刚才提到的麻黄碱对心脏的影响,这个观点很新颖,我在国内的教材里还没看到过这么明确的表述。你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些的?”
她的语气直接而充满求知欲。
李长青还好早有准备,从容的应对着:“周薇同志,我这也是以前偶然听一位下放到我们那边的老大夫提起过一嘴,说有些药不光看性味,还要琢磨它里面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对不同体质的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影响。我觉得有道理,就自己瞎琢磨,结合咱农村的实际病例想了想。比如有心脏病的老人,感冒了确实不能乱发汗。”
林晓梅在一旁安静地听着,看着李长青沉稳自信的侧脸,眼神里满是钦佩,轻声
第一卷 第33章 理论课的降维打击-->>(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