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实验室里,服务器昼夜不停地运行,发出低沉的嗡鸣。扫描获得的超过TB级的数据,经过初步清洗和拼接,在电脑屏幕上构建出了飞天壁画的精确三维模型。每一个剥落的坑洼,每一条细微的裂缝,都清晰可见,仿佛将千年时光凝固在了数字空间。
然而,这只是一个精确的“骨架”。接下来的色彩还原,才是赋予其灵魂的关键,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姜窈设计的AI修复流程分为几个步骤:首先,基于多光谱扫描数据(能探测到肉眼不可见的底层颜料信息)和已知的敦煌壁画颜料成分数据库,AI会初步推断出各个区域原本可能使用的颜料;然后,结合秦漠等专家提供的艺术规律(如色彩搭配禁忌、晕染技法等),以及从大量完好壁画中学习到的风格特征,AI会生成初步的着色方案;最后,还需要经过人工(主要是专家)的审核和调整,反复迭代,直至达到最优效果。
周韵和马跃主要负责数据预处理和算法辅助。周韵用她的美术功底,帮着标注一些色彩区域和线条走向;马跃则优化着代码,确保海量数据处理的效率。
问题很快接踵而至。
最大的难点在于“变色”。千年来的光照、氧化、微生物侵蚀,使得许多颜料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比如,铅白会氧化变黑,朱砂会变暗变褐,某些植物染料则完全褪色消失。AI很难从当前灰暗、变色的表象,精确反推出它最初鲜艳时的样子。
第一次全图着色测试的结果令人沮丧。屏幕上的飞天,色彩斑驳杂乱,有些区域过于鲜艳刺眼,如同劣质的旅游纪念品;有些区域则依旧灰暗,缺乏层次;肌肤部分更是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粉红色,毫无古意。
第十七章:色彩的迷障-->>(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