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戏也没意义。
    她叹了口气,把“戏曲区”和“话剧区”的标注划掉,重新画了个规整的长方形,标注“千人场馆”。
    戏台设在正前方,座椅呈扇形排列。
    前排矮凳,后排稍高,确保每个位置都能看清戏台,听清声音。
    她还想起望秀阁的荷叶布景,在戏台两侧标注“古玩字画装饰”。
    又在场馆角落加了个小区域,写着“诗签墙”,客人能随手抄录诗句。
    后院的位置留出来,画了个小池塘,旁边写着“种莲子”,跟之前的规划呼应。
    笔尖在纸上划过,墨色渐渐勾勒出新场馆的模样。
    有戏台,有诗墙,有荷花池,既保留了怡红院的特色,又比现在的院子更宽敞。
    夜色笼罩整个盛京时,张珂源和杜元介回来复命。
    说工人明日准时开工,负责木材和建筑的工匠也联系好了。
    阿福他们也笑着说,今日加演的《渔家女》座无虚席,客人都夸排得好。
    时念拿着画好的图纸,给大家看。
    “新场馆改成千人的,戏台在中间,后排也能听清,还加了诗签墙和荷花池。”
    众人凑过来看,眼里都亮了。
    阿福指着荷花池的标注:“到时候夏天就能赏荷听戏,多好!”
    浅醉则盯着诗签墙:“客人抄诗方便了,咱们的蓝星诗也能传得更广。”
    夜色渐浓,怡红院的灯笼亮了起来。
    城西的废墟那边,工人已经把工具放在了门口,明日一早就开工;
    书房里的图纸还摊在桌上,墨色干透,勾勒着新的希望。
    时念望着窗外的灯火,忽然觉得这忙碌的一天,比任何时候都踏实。
    从一块废墟,到一座热闹的场馆,从几个人的梦想,到一群人的坚持。
    怡红院的路,正一步一步,走得更稳,更远。
    八月初三的盛京,晨光刚漫过春螺巷的青石板,巷口的茶棚就炸开了锅。
    穿青布长衫的学子捧着刚买的《蓝星诗词集》,正跟茶客们比划。
    “我昨日去城西瞧了!”
    
第247章 定场馆图纸绘新景,传消息巷宅起波澜-->>(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