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的核心难点与理论边界。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而是迫切地想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斯科特工程师看到陈瑜如此专注且切中要害,技术人员的热情也被彻底点燃。
他调出了比在企业号引擎室时更为详细的设计蓝图,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看这里,贤者先生,反物质容器的磁场约束精度必须达到……”
他指着全息图上复杂的磁场线分布。
“还有双锂晶体的能量通过性,我们发现在曲速因子超过5.5后,非线性畸变会开始……”他展示了在不同能量负载下晶体稳定性的模拟数据。
“最麻烦的是曲速场在穿越高重力梯度区域时的谐波振荡问题,我们目前的解决方案是……”他甚至分享了某些在实际航行中遇到的棘手案例及其临时应对方案。
陈瑜听得极其专注,他的机械身躯一动不动,但内部的数据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涌。
他将斯科特描述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段经验,都与自己刚刚吸收的联邦高等物理、材料学和能量动力学知识进行交叉验证与深度关联。他不断提出追问:“如果采用更高阶的合成晶体矩阵,是否可以提升能量阈值?”
“场稳定算法是否考虑过引入基于预判现实空间度规涨落的自适应变量?”
“曲速泡的形态优化,除了能量效率,是否评估过其对子空间的长期微观影响?”
他的问题既深入又带着一种来自不同科技背景的独特视角,有时会让斯科特愣一下,随即陷入激烈的思考和讨论,有时则会引来其他理论物理学家的加入,将讨论推向更基础的物理层面。
这场关于曲速引擎的深入探讨,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技术交换,更像是一场两个文明在超光速航行这一终极命题上的智慧碰撞。
陈瑜如同一个在沙漠中跋涉了太久的人终于找到了甘泉,贪婪地汲取着每一滴关于曲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