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1章铸剑育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员,主要便是那些涌入武昌的、心怀家国的爱国书生和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抗清志士。

    他们被明确告知,在此学成之后,并非为了参加旧式科举博取功名做官,而是将被直接派往护国军控制的各地州县乡村,担任推行新政、管理地方事务的基层官员。

    这是一条迥异于传统的、全新的仕途之路,一条将个人抱负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大业紧密相连的道路。

    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武昌城内外引起巨大轰动。

    那些对僵化的旧科举制度深感失望、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年轻学子,

    那些渴望真才实学、希望有所作为的志士仁人,纷纷看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新希望。

    报名者云集于书院门前,人头攒动,盛况空前。

    与此同时,在武昌城的另一侧,毗邻军营的一片空地上,风格迥异的新建校舍也拔地而起,门口悬挂起笔力遒劲的“武昌军官学校”牌匾。

    这里的气氛,与经世书院的博雅开放、思想激荡截然不同,充满了军营特有的肃杀、纪律与严谨。

    向拯民深知军队乃立身之本,亲自担任军校的总教官和校长。

    他颁布严令:华夏护国军所有现役军官,从最高的统领到最基层的把总、哨官,无论过往战功如何显赫,都必须分批进入军校接受严格的轮训!

    根据军官们原有的文化程度和职务高低,军校分设高级指挥班、中级战术班、初级士官班,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强化训练。

    军校的所有课程完全由向拯民主导设计,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兵书战策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性与系统性:

    • 文化基础: 强制所有军官,尤其是行伍出身者,必须学习基础识字、实用算术(包括弹道计算、后勤统计等)、简易地图绘制与判读。此为一切军事指挥的基础。

    • 军事理论: 深入讲解现代战争概念(火力为核心)、步炮协同战术原则、野战土木工程作业规范、后勤保障体系运作、情报分析的重要性与方法。

    • 兵器操典: 系统学习各类火器(如线膛枪、雪魄炮、手榴弹)的构造原理、规范操作、日常维护保养及实战中的战术应用技巧。

    • 实战推演: 利用大型沙盘进行模拟对抗演习,分析经典战例(尤其重点剖析己方刚经历过的开封之战得失),培养战场应变与决策能力。

    • 思想教育: 明确“为何而战”的根本问题,反复强调铁的军纪、军人的责任与至高无上的荣誉感。

    许多行伍出身、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军官,起初对文化课和这些“新花样”叫苦不迭,颇感不适。

    但当他们真正沉下心来学进去后,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以往许多仗为何打得稀里糊涂、伤亡惨重,明白了合理的火力配置、巧妙的地形利用对于战斗胜负的精妙所在。

    文化课打开了他们认知的新天地,战术课则让他们真正理解了如何科学地带领士兵更有效地战斗,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无谓的牺牲。

    军校的操场上,时常能看到向拯民亲自下场示范战术动作,或者在沙盘推演室内,与学员们为了一个战术细节争论得面红耳赤。

    他毫不藏私,将来自另一个时代的先进军事知识,结合这个时代的实际条件,倾囊相授。

    雪魄,这头充满灵性的神兽,也成了军校的“常客”,它那威严而神秘的身影,无声地激励着每一位学员,提醒他们所肩负的使命。

    铸剑为犁,育人以兴。经世书院与武昌军官学校的创立,如同为华夏护国军这柄初露锋芒的利剑,重新锻造了坚韧的剑脊(思想与组织),并开始淬炼未来执剑的手(人才与军官)。

    这不仅仅是两所学校的建立,更是一场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人才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

    它正在为华夏的新生,奠定着最坚实、最不可或缺的基石。一个以实用为经、以融合为纬、以复兴为魂的新教育体系,在烽火硝烟中悄然萌芽,其光芒必将照亮未来之路。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