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0章活字印刷:典籍普及启民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地区,光靠汉文恐怕不够。是否可以考虑,加印一些‘汉土双语’甚至‘汉苗双语’的版本,在土司地区推广?”

    向拯民闻言,击节赞叹:“好!玉儿此言,切中要害!民族融合,文化沟通是第一位的!此事就交由你和柳明负责,尽快招募通晓双语的文人,进行翻译校对!” 柳明也深感赞同,立刻着手去办。

    随着印刷的书籍越来越多,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确保这些官方刊印的书籍是正品,防止有人私自翻刻、篡改内容? 这一日,向拯民和覃玉巡视印刷坊,看着工人们将一页页印好的纸张装订成册。

    雪魄也好奇地跟在旁边,它似乎对油墨的味道有些敏感,打了个喷嚏。

    看着雪魄威风凛凛的样子,覃玉忽然灵机一动,拿起一本刚装订好的《农技改良摘要》,指着空白的封面说:“拯民,你看。若是在所有官方刊印的书籍封面上,都印上雪魄的图案,再配上‘华夏官印’的字样,是否就能作为正品的标识?百姓和士兵一看便知,也便于我们管理。”

    向拯民眼睛一亮:“妙啊!雪魄的形象,在我们治下已是公认的图腾和祥瑞,无人可以仿冒!宋师傅,能做到吗?” 宋墨连忙点头:“能!能!小人这就找人精心绘制白虎图像,刻成版,印在封面上!”

    不久之后,所有从武昌印刷坊出品的官方书籍,无论是军规、律法,还是农书、蒙学教材,甚至是后来翻译的双语版本,都在醒目的位置,印上了一个线条简洁、却神韵十足的蹲坐白虎形象,下方是“华夏官印”四个字。

    当这些带着白虎标识的书籍,被驿卒送往各地军营,被商队带入鄂西山寨,被学堂先生分发给懵懂孩童时,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权威,一种秩序,一种来自“华夏”政权、由“白虎”守护的全新知识体系。

    军营里,士兵们围着火堆,借着火光,指着《军训练则》上的图画和文字,认真讨论着动作要领;鄂西的土家村寨,识些汉字的老祭司,拿着汉土双语的《农技书》,向围拢的族人解释着新的堆肥方法;武昌城外的乡村蒙学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第一次如此整齐划一,因为他们手里拿着的是完全一样的课本。

    雪魄似乎也明白自己形象的重要性,每次巡视到印刷坊,都会在那些印着它画像的书籍前驻足片刻,甚至会伸出带着倒刺的舌头,小心翼翼地舔一下那未干的墨迹,仿佛在确认着自己的“责任”。

    纸张翻动,墨香四溢。知识,这种曾经被少数人垄断的宝贵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传播开来。思想的种子一旦播下,便会悄然生根发芽,终将长成支撑一个崭新时代的参天森林。

    武昌印刷坊那昼夜不息的灯火和规律的机器声响,仿佛正是在为这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奏响着一曲低沉而有力的序章。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