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了语调,折扇轻摇,满脸戏谑。
“这‘带吴钩’、‘收关山’,莫非张兄欲效仿班超投笔从戎?
只是不知张兄可曾拉得开弓,舞得动剑?
还是说……张兄近日苦读的,非是圣贤书,而是兵书战策?哈哈哈哈哈!”
他身后的跟班立刻爆发出一阵哄笑。
“孙兄所言极是!张少爷这诗,听着慷慨,细品却……呵呵。”
“怕是连吴钩长什么样都没见过吧?”
“倒是这‘恨读书迟’,怕是真心话!”
嘲讽之声如同冰雹砸下,
张诚那张胖脸瞬间由红转青,再由青转白,嘴唇哆嗦着,想要反驳,却肚里空空,一句囫囵话也憋不出来,
只能“你…你…”地干瞪眼,方才那点虚假的气势瞬间泄了个干净,只剩下无比的窘迫和难堪。
他求助般地看向苏惟瑾,眼神里充满了慌乱和迁怒。
苏惟瑾心中冷笑,这蠢货果然靠不住。
他原本的计划是让张诚勉强混过去,不想对方如此刁钻狠辣。
就在张诚快要无地自容之际,孙志远得势不饶人,折扇遥遥一指苏惟瑾,语气极尽轻蔑:
“张兄,我看你身后这位书童,倒是站得稳当。
莫非你这‘看剑’的壮志,是跟他学的?
还是说……这诗根本就是……”
他话未说尽,但意思不言而喻——指责张诚抄袭,甚至暗示枪手就是苏惟瑾!
唰!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如同探照灯般聚焦在苏惟瑾身上!
怀疑、鄙夷、好奇、看热闹……各种视线交织。
张诚又急又怒,却哑口无言。
苏惟瑾知道,不能再藏了!
火候已到!
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
他上前一步,越过面红耳赤、浑身僵硬的张诚,走到了场中。
他没有看咄咄逼人的孙志远,
而是径直面向主位上的刘老翰林和赵教谕,深深一揖,声音清朗却不卑不亢:
“刘老先生,赵大人,各位相公。
小人苏小九,乃张公子书童。”
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四周各异的目光,
那眼神中的澄澈与镇定,与他的年龄、身份形成了巨大反差。
“我家少爷方才之诗,乃是心有所感,直抒胸臆。
少爷近日确曾翻阅《史记》、《汉书》,
感佩卫霍之功,常叹‘大丈夫当如是’。
此诗或有瑕疵,然其中报效之志,却非虚言。”
他先是为张诚圆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目光坦然看向孙志远:
“孙公子方才问,小人可懂诗?
小人身份微贱,岂敢言懂?
不过随侍少爷左右,耳濡目染,认得几个字,记得几句词罢了。
至于少爷之志,乃少爷胸怀所系,小人岂敢妄加揣度,更遑论‘教导’?”
他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维护了张诚(表面),
又撇清了自己被指为“枪手”的嫌疑,
还暗讽孙志远以身份压人。
孙志远被他不软不硬地顶了回来,脸色一沉,冷笑道:
“好个伶牙俐齿的书童!
照你这么说,倒是本公子冤枉你家少爷了?
那你倒说说,何为‘志’?
莫非只有‘带吴钩’、‘收关山’才是志?
你一个书童,又有何‘志’?”
他这是步步紧逼,要将苏惟瑾彻底逼到墙角,让他出丑!
在场众人皆屏息凝神,看向苏惟瑾。张诚更是紧张得攥紧了拳头。
苏惟瑾心中毫无波澜,超频大脑瞬间启动!
无数诗词歌赋、文章典故飞速流转!
他深知此刻必须拿出真才实学,方能震慑全场。
他面向刘老翰林,躬身道:
“既然孙公子执意要考较小人,
小人斗胆,愿以‘竹’为题,
七步成诗,以证心志。”
此言一出,满场哗然!
七步成诗?
便是成名文人也不敢轻言尝试,这个书童竟敢口出狂言?
刘老翰林眼中精光一闪,抚须道:“准!”
苏惟瑾站定,目光扫过院中苍翠竹林,眼神瞬间变得专注。
他缓缓抬起右手,伸出一根手指,随即迈出第一步,清越声音破空而出:
“一步:阶前老竹苍苔色,曾记当年春雨来。”
诗句平实,却带着时光沉淀的厚重感。众人微微一怔,这起句竟不俗。
第二步
第30章书童七步成诗,众脸连环受创-->>(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