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六十名进入预选赛的选手最终只会留下十个人进入决赛,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拥有摘金的资格——
肖赛之所以竞争激烈,大概还有评审足够苛刻的原因。
打个比方,如果所有的评委觉得第一名的水平不够第一名,那么第一名的位置就将空缺,原本的第一名直接挪到第二名,甚至挪到第三,第四乃至前六名。
这一项宁缺毋滥特殊的规则,也直接让肖赛的第一名出现了十五年的空缺——没错,本届比赛正是金奖空缺的第十五年。
*
十月的天,气温微凉,华沙街头已悄然铺满金黄落叶。
这个时期华沙的城市环境算不上好,到处都是雾霾。虽说今天是个大晴天,但在车里看上去和阴天没多少区别。
李艺率手里翻看着乐谱,有一搭没一搭的应和着贝利小姐的关照和鼓励。
她下榻的酒店就在中心区,也就是华沙国家爱乐音乐厅的附近,驱车不多时就到了目的地。大概是因为近期举行比赛的原因,加上这个地方属于市中心,因此马路上堵得寸步难行,附近的停车场也早早被挤作一团。
“这个地方的太堵了,我得绕一圈去找个停车位,大约两个小时以后再过来等你。”
贝利小姐看了手表这样说到,又见李艺率点点头背着小包拿着乐谱阖上车门,便从驾驶位上探出头,笑着冲李艺率喊道:“加油,我的好女孩!我期待你的好消息!”
“嗯,回头见,Do……Do widzenia?”
“哈哈,发音很不错!Do widzenia!”
贝利小姐对她挥挥手,轿车顺着拥挤的车流继续前行。而李艺率则是将手中的乐谱夹在腋下,转头看向前方不远处的大型音乐厅。
纯白色的外墙镶嵌着古罗马立柱,穹顶在稀薄的阳光下泛着冷光,无数张音乐会的海报贴在拱门之上——
这个地方就是古典音乐演奏者们的最高舞台,有无数演奏家从这拱门中走入,却最终只有几人才能骄傲地走出。
音乐厅内人影憧憧,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青年演奏家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交流,有意无意地看向周围的人,目光中甚至带着一丝丝探寻的意味。这些人几乎都是其他时间场次的选手,或已经结束演奏,或趁着还没到自己的轮次提前过来观赛。
几乎是在李艺率走进的一瞬间,有无数目光状似不经意地向她投来,短暂而迅速地打量后又移开。
李艺率是范赛历史上第二位双料王,又在录音事业上取得了许多演奏家一生无法企及的成就,加之上半年几乎整个行业倾巢而出的舆论事件发酵,让她从走进场馆的一开始就被当作了重点关注对象。
但她只是神色如常地掂着手中的号码牌,无视了周围人的视线,走到工作人员面前,将自己的证件递出签到。
“李艺率,韩国。”
“好的,请稍等,我检查一下……”
虽说她算得上是预选赛里的“大名人”,但该走的流程还是得过一遍。工作人员拿着她的身份证件对照自己面前的文件,确认无误后才将证件退回,随后又有一名工作人员指引着她到达候场琴房。
和之前范赛的规则一样,在比赛日所有还未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有独立的琴房和练琴时间,供他们在比赛前恢复状态。
工作人员站在琴房门口对照手中的表格,和李艺率确认:
“Lee,最后再和您核对一下,您是早上第三位出场的选手,时间为上午的十点三十分。预算赛的演奏时长为30分钟,您递交的作品分别为,前奏曲op28-15,练习曲op10-5,op25-10,g小调第一叙事曲……”
快速核对了一边即将要演奏的作品,工作人员这才快步离开。
等琴房的门被阖上以后,李艺率才坐在琴凳上深吸一口气,指尖在琴键上轻轻落下——
清澈透明的音色如晨露一般在不大的琴房里响起,随后是一连串毫无凝滞地快速跑动,音符如溪流般蜿蜒,带着娴熟又细腻的流动美感。
简单活动完手指以后她便阖上琴盖,从背包里取出耳机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节拍音频,一边轻轻拉伸手指关节和韧带,一边闭目冥想。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屋外的脚步声渐渐多了起来,第一位选手已经上台。隔了许久,工作人员抱着写字板轻叩屋门。
十点十五分。
李艺率摘下耳机已经做好准备。
她今天还是穿着质感剪裁极佳的衬衫,搭配一条深灰色的高腰长裙,衬得身形挺拔而沉静。听着工作人员的声音,她缓缓转过头微微颔首,轻声道:
“走吧。”
*
预选赛的赛场并不是使用的主音乐厅,因此空间并不大,座位完全没有高低落差,只是一间屋里放着几百张椅子,椅子前放置着约莫半米左右的高台——台上那架黑色三角钢琴静默地立在中央。
灯光昏暗,舞台上只有钢琴上方一束冷白光色的光线,台下的众人在底下静静地听着选手的演奏,台下的评委门则仔细地翻阅着选手带来的乐谱。
可惜现在场上这位选手似乎很有些紧张,光是李艺率在音乐厅两侧通道听到的错音就有好几处,踏板也用得有些浑浊,连带着整体情绪都显得局促不安。
她皱着眉,看着台上的姑娘因为错音而慌乱的手指,心里惋惜。
像这样的大型赛事,比赛中所给予的容错并不多,台上一点微小的失误都要用成绩去买单。
这位姑娘终于仓促地结束演奏佝偻着脊背走下舞台,脸上满是疲惫与失落,几乎差点控制不住情绪在台上哭出来,此时台下的评委们也挑挑眉交换了个眼神,轻轻摇头。
“弹得很一般啊。每天的前几位选手都弹得一般,是因为出场顺序太靠前导致得太过紧张了。”
“确实发挥糟糕,直接淘汰吧。”
“下一位选手是?”
评委们还没来得及看下一位选手的资料,工作人员开始了报幕——“下一位,编号 039,李艺率,韩国。”
评委几人纷纷露出一个意外的神色。
竟然是她……
虽说是评委,但像李艺率这种走赛事申请途径,没有参加视频筛选流程的选手,他们事先也不知道她会来参赛这件事的,因此才会在李艺率的名字出现的那一刻不约而同感到惊讶。
说实在的,处于同一个行业,他们自然听说过她的名字,也从无数的乐评、她最早成名的范赛和日内瓦公开赛的赛事现场录音,甚至是海因兹生前录制的影像中见过这张年轻的面孔。
像他们这样预选赛的评委多是前几届肖赛的前六名选手。
别的不说,起码按照李艺率六岁就上纪录片十四岁获得国际赛事最年轻金奖记录的年少成名经历来算……她几乎能称得上是在座某些评委在行业内的前辈——虽说并不是哪个地方都像南韩那样搞论资排辈那一套就是了。
大约是想到了半年多以前的那场舆论骂战,众评委在台下暗自感叹这位的心气是真的很高啊……不过能有机会在现场听一听这位出了名不爱商演的演奏家的演奏现场,倒也是个难得的机会。
预选赛也有许多乐评人,资深乐迷买票观赛,听到她名字的那一刻人群克制地响起了细微的骚动——毕竟大多演奏家的事业开端往往始于一场国际赛事,很少会有像李艺率这样的重复参与赛事刷奖的。
不过细微的讨论在她上台时便戛然而止了。
李艺率步履沉稳地走向那架被灯光笼罩的钢琴。
她先向评委席方向微微鞠躬,再转向观众席致意,动作从容不迫。随后,她在施坦威前坐下,调整呼吸,双手轻置于琴键之上。
预选赛的要求是演奏约30分钟的自选肖邦作品,李艺率的选曲其实算得上大胆,横跨了肖邦创作的不同时期与体裁,非常考验综合素养。
开篇以前奏曲《雨滴》为引子,重复的音符在静谧中缓缓铺展,从指尖流淌而出,宛如细雨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早在几年前,李艺率就有特意训练过自己的触键方式,因此此时她的手指并非直接抬起,而是以平行与键盘贴面的方式滑动离键,以近乎苛刻的控制力最大限度减少指尖与琴键分离时产生的杂音,使每一个音符的起落都如雨滴坠入静湖那样清晰克制。
手指触键的流动顺着下坠的力道推到胳膊上,又遵循手臂的弧线自然回落,带动音符微妙起伏舒展,仿佛呼吸般连贯。
这音色实在是太美了。
台下评委们几乎屏住呼吸,惊喜地听着这样纯净到仿佛纤尘不染的音色,陷入了近乎陶醉的静谧。
从朦胧忧郁的雨滴,到骤然涌起的冬风练习曲,旋律陡然撕裂静谧。每一个音符都如同精心打磨过的钻石那样颗粒清晰,光泽冷冽。
更令人叹服的是,不管是引人冥思的乐句,还是炫目的技巧展示,层层递进的音色都保持着绝对的精准,戏剧张力十足。甚至在踏板的使用上也精炼至极,不断维系着和声的绵延与氛围的营造。
无愧于双料王的盛名啊……
台下有评委轻轻地吸了一口气,为这样惊人的控制力和举重若轻的技巧叹服。
他权衡一番,给出了23分。
比赛采取的是25分制。
正常选手能拿到20分便已经算得上很优秀,只有极少数从一开始有冲击冠军资质的人才能够拿到23、24分左右的成绩。
唯一让这位评委感到遗憾的是,李艺率对肖邦的诠释演绎略显冷峻,颗粒太清晰,太过克制,说白了就是欠缺那点肖邦的“浪漫”味。
实际上想要完整演绎作家的风格,其中的度十分难以把握。
就以肖赛为例,这场比赛中所演奏的呈现,终究还是肖邦的作品,必
61 闪击波兰(上)-->>(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