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如此高强度、长时期、依托坚固工事的现代化阵地对峙。
对于如何系统性地经营一块固定的防御区域,如何通过长时间、多维度的观察来摸清对手的攻防规律,整个军队都处于摸索阶段。
自己提出的“轨迹分析”,是将阵地防御从“被动挨打”或“伺机反击”的战术层面,
提升到了 “主动掌控战场节奏、洞察敌方体系运作”的战役认知高度。
在学员们的认知里,“侦察”更多意味着步兵的抵近观察、抓“舌头”、或者最多是缴获的望远镜。
“空中侦察”是一个遥远模糊的概念,更多属于敌人拥有、对我构成巨大威胁的“高科技”。
对于几乎空白的空军与协同作战理念,
他们习惯于地面视角,思考的是如何躲过天上的眼睛,却极少有人反过来思考,
如何主动运用,哪怕是想象中的空中力量,去编织一张洞察秋毫的监控网络。
自己的问题,强行将他们的思维拉入了“立体作战”的维度。
不仅仅是在教他们如何防御空中侦察,更是在启蒙他们,未来,当我们也拥有天空之眼时,应该如何去使用它。
这种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运用”的思维转换,对于目前几乎没有任何空军家底和实战经验的将领们来说,无疑是十分颠覆。
因此,学员们的强烈反应,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个新奇的战术技巧,更是经历了一次军事认知体系的剧烈冲击。
他们意识到,未来的战争,不再是“敌我双方在地图上划线”的平面游戏,而是一个涉及陆、空,甚至未来可能涉及更多维度、充满动态信息和复杂规律的立体博弈。
看着台下那一张张或因恍然大悟而兴奋、或因触及知识盲区而凝重、或因深刻反思而紧绷的面孔,陈朝阳心中没有丝毫的轻慢,反而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此刻所讲述的、这些看似超越时代的战术思想和体系认知,
其灵魂与根基,恰恰是在未来,由眼前这些看似“落后”的学员们,以及他们身后千千万万的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