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野战救护所,” 他加重语气,
“不能总是把伤员放在露天或者简陋的猫耳洞里等死,要有基本的止血条件,能救命。”
“弹药储备点必须分散配置,防止一炮引爆,全盘皆输。”
“还有水源,给养。没有水,没有粮,再坚固的工事也是坟墓。”
他甚至还迅速勾勒出“防爆门”、“通风滤毒口”、“反向射击孔”和“多条隐蔽出口”的简图。
“我们要构筑的,不是一个被动挨打的‘乌龟壳’,”陈朝阳用粉笔重重地点在网络的核心,目光灼灼,
“而是一个能呼吸、能观察、能机动、能反击、能长期生存的‘地下堡垒’!
它不仅是掩体,更是我们进攻的出发阵地,是绞杀敌人的陷阱!”
他这番极具系统性的阐述,让台下众多学员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这些概念超越了他们对坑道的传统认知。
突然,后排一位来自冀中军区、有过敌后抗战经历的王营长兴奋地脱口而出:
“陈主任,您说的这个,听着咋那么像咱们抗战时期搞的‘地道战’呢?
也是家家连通,能打能藏,还能冷不丁从灶台、驴槽底下钻出来揍鬼子!”
这话立刻引起了一阵会意的低笑和议论,许多有类似经历的指挥员都露出了恍然和亲切的表情。
陈朝阳也笑了,他赞许地朝王本根点了点头:
“本根同志说到了点子上,这说明什么?
说明因地制宜、主动灵活的防御思想,早已融入我军的血脉。
华北平原的地道,抵挡的是鬼子的扫荡;
今天在朝鲜的坑道,要抵御的是更强大的钢铁风暴。
其核心思想一脉相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最不利于我的环境下,创造并利用对我有利的条件。”
他话锋一转,神色重新变得严肃:“但是,同志们,我们必须认识到,今天的敌人,不是当年的小鬼子。
他们的侦察手段更多,火力强度是几何级数的增长,破坏
第609章升级地道战-->>(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