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2章 薛涛:从长安神童到蜀中歌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耿直,在官场上得罪了人,被安了个“办事不力”的罪名,一气之下染了重病,没几天就咽了气。

    爹走的那天,家里的墨汁都干了,书架上的书落了灰,薛涛抱着爹常读的那本《昭明文选》,坐在空荡荡的院子里,哭了整整一夜。她娘是个柔弱的妇人,平时连家里的账都算不清,如今没了丈夫,连生计都成了问题——家里的积蓄很快花光,房租催了好几次,米缸也见了底。

    有天晚上,薛涛看见娘在油灯下偷偷抹眼泪,手里攥着最后一点碎银子,嘴里念叨着“这日子可怎么过”。薛涛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她走到娘身边,攥着娘的手说:“娘,我去找活干,我能挣钱养你。”

    可一个十四岁的姑娘家,能干什么呢?去绣坊当绣娘,她手笨,绣出来的花歪歪扭扭;去酒肆当伙计,又怕被人欺负。就在母女俩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个远房亲戚来串门,说“蜀中那边缺乐籍女子,要是会点才艺,能混口饭吃”。

    “乐籍”这两个字,薛涛不是没听过——那时候的乐籍女子,就是官府登记在册的歌伎,平时要陪达官贵人喝酒、唱歌、写诗,地位比普通百姓还低,常被人当成“玩物”。薛涛心里一百个不愿意,看着娘憔悴的脸,想着家里的困境,她咬了咬牙,点了头:“娘,我去蜀中,我能靠自己活下去。”

    出发去蜀中的那天,长安下了点小雨,薛涛背着个小包袱,里面装着爹的诗集和几件旧衣裳,跟着远房亲戚上了船。站在船头,看着长安的城墙越来越远,她想起小时候跟爹在梧桐树下读诗的日子,眼泪又掉了下来——她知道,从踏上船的那一刻起,那个长安城里的官宦千金,没了。

    蜀中的日子,比薛涛想象的还难。刚到成都,她就被送进了“乐营”,里面全是跟她一样的乐籍女子。管事的老妈子见她长得清秀,又说会写诗,就把她安排去学歌舞,还说“你要是表现好,就能去陪那些大官,挣的钱也多”。

    第一次去应酬,是在一个刺史的宴会上。满屋子都是穿着绫罗绸缎的官员,酒气熏得人头晕,有人看见薛涛,就起哄:“这就是新来的那个会写诗的丫头?快唱首歌,再写首诗助助兴!”

    薛涛站在原地,手攥得紧紧的,脸涨得通红。她想起爹教她的“文人风骨”,看着管事老妈子递过来的眼色,她知道不能拒绝。她拿起桌上的笔,铺好纸,想着蜀中的山水,写下了第一首应酬诗:

    “朝朝暮暮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

第142章 薛涛:从长安神童到蜀中歌伎-->>(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