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关系一样,看着近,说不定心里隔着事;看着远,说不定关键时候能靠得住。”
张师姐没说话,盯着溪水发呆。李冶又指着远处的路:“你看那条路,往东走是湖州城,往西走是山里。要是你跟姐夫一起往东走,肩并肩,那就是最近的;可要是他往东,你往西,走一天就看不见人影了,那就是最远的。这‘东西’二字,不就是又近又远吗?”
那天晚上,玉真观的灯亮到很晚。李冶坐在书桌前,桌上铺着纸,砚台里的墨磨得浓黑。她想起白天张师姐的委屈,想起之前听邻村王妇人说的事——王妇人和丈夫吵了半年,起因是丈夫做生意亏了钱,两人互相埋怨,上个月王妇人摔断了腿,丈夫每天背着她去看大夫,端屎端尿,没一句怨言。
她又想起城里的柳姑娘,嫁给了个富商,平时吃穿不愁,丈夫总在外应酬,十天半个月不回家,柳姑娘夜里抱着枕头哭,说“跟守活寡似的”,逢年过节,丈夫又会给她买最好的绸缎,带她去看戏,笑得跟孩子似的。
这些事像走马灯似的在脑子里转,李冶拿起笔,笔尖落在纸上,先写了一句:
“至近至远东西。”
写完,她停了停,想起下午的清溪,又写下第二句:
“至深至浅清溪。”
窗外的月亮升了起来,银辉透过窗棂洒在纸上。李冶抬头看了看月亮,又看了看桌上的灯,想起小时候娘说的话:“日月是最亮的,能照到家里的每个角落,可也是最高的,再怎么伸手也够不着。”她笑了笑,写下第三句:
“至高至明日月。”
最后,她想起张师姐、王妇人、柳姑娘,想起所有为夫妻关系愁眉苦脸的人,笔尖顿了顿,写下最后一句:
“至亲至疏夫妻。”
写完这二十四个字,李冶把笔放下,读了一遍又一遍。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典故,每一句都像在说身边的事。她都没想到,随口聊出来的感悟,成了一首这么实在的诗——她给这首诗起了个名字,叫《八至》。
没过几天,陆羽来玉真观,看到桌上的《八至》,拿起来读了一遍,愣了半天,说:“阿冶,你这诗写得……太戳人了。我想起我那远房表姐,跟姐夫一辈子吵吵闹闹,去年姐夫走了,表姐抱着他的枕头哭了三天,说‘以后连个跟我吵架的人都没了’。这不就是‘至亲至疏夫妻’吗?”
李冶笑着给她倒茶:“我就是看身边人的日子,觉得夫妻这回事,哪有什么永远的亲,也没有永远的疏。就像月亮,有时候圆,有时候缺,可不管圆缺,它总在那儿照着你。”
后来,《八至》的稿子被来观里上香的妇人看到,抄了回去,没几天就传遍了湖州城。有次李冶去城里买纸,路过茶馆,听见里面有人在念:“至亲至疏夫妻……”她凑过去看,是个穿着青布衫的妇人,
第140章 李冶的《八至》:道破婚姻真相-->>(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