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大约只有一只成年家猫大小,整体形态像是一团不定形的、半透明的淡蓝色粘液,内部包裹着无数细小的、如同星辰尘埃般缓缓旋转闪烁的光点。它没有明显的感官器官,没有四肢,只是依靠类似阿米巴原虫的、缓慢而持续的蠕动方式前进,身体随着移动微微改变着形状,散发着一种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非碳基生命特有的、冰冷的能量波动。
“这……这是什么东西?”汉斯透过通讯器,用极低的气音问道,他的手指依旧没有离开扳机,但瞄准镜中的十字线并未锁定这个看起来毫无威胁的小东西。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漂浮的水母或者某种奇特的清洁机器人。
叶舟用手势示意大家保持绝对安静,不要做出任何可能被理解为攻击性的动作。他仔细观察着这个小小的、似乎是图书馆“原住民”的非碳基造物。它对他们这几个巨大的、全副武装的不速之客似乎毫无兴趣,甚至连“看”一眼的动作都没有,只是沿着通道右侧的墙壁,以一种固定的节奏缓慢蠕动着。偶尔,它会停下来,从身体前端伸出一个小小的、伪足般的、更加凝实的蓝色突起,轻轻地、仿佛带有某种仪式感地,触碰墙壁上那些发光的几何纹路。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它的“伪足”与纹路接触的瞬间,被触碰的那一小片纹路区域,能量光晕会短暂地明亮一下,仿佛被注入了活力,流淌速度加快;而与此同时,那小东西体内的星辰光点也会随之同步闪烁,亮度增强,仿佛在进行某种……信息的读取、能量的交换,或者仅仅是某种日常的“维护”工作?
“它……它好像在‘阅读’墙壁?或者是在给墙壁‘充电’?”叶舟脑中飞快地闪过几个念头。这东西,看起来不像是武器,更像是图书馆内部的基础功能单元,一种低级的维护机器人,或者……某种活体的信息载体或能量节点?
在完成了对那一小片墙壁的“互动”后,那小东西收回了伪足,继续沿着墙壁向前蠕动,方向正是他们来时的“纪念厅”,很快,它就消失在了通道另一端的黑暗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一个……自动清洁工?或者信息传递的信使?”卡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肩膀稍稍放松,但眼神中的警惕并未减少半分,“这地方真是越来越诡异了。”
这个小插曲虽然短暂,却传递了重要信息:这个图书馆并非他们最初想象的完全死寂,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由各种功能各异的非碳基造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它们遵循着某种固有的程序,维持着这个地方的运行。而他们这些外来者,必须更加小心,避免触犯这些未知的规则。
“走中间。”叶舟在经过短暂的权衡后,做出了决定。他的依据有两个:一是艾莉丝那虽然模糊但依旧指向大致前方的感应;二是他基于对《光之书》几何符号学的理解,发现中间通道墙壁上的能量纹路,其复杂程度和能量流动的“主干道”特征,似乎比左右两条通道更为明显和规整。
团队重新调整队形,汉斯和“雪枭”打头,艾莉丝断后,将叶舟和卡尔护在中间,小心翼翼地踏入了中间通道。这条通道果然比之前的更加宽阔和高大,仿佛是为了通行更大型的物体而设计。更引人注目的是,通道两侧开始出现一些类似房间的、向内凹陷的凹室。这些凹室没有门,直接向通道敞开,内部黑洞洞的,散发着未知的气息。
他们谨慎地探查了靠近入口的几个凹室。里面空无一物,只有墙壁上布满了比通道主壁更加密集、更加复杂的能量纹路,有些甚至构成了类似星图或复杂分子结构的巨大图案,散发着微弱的、不同颜色的光晕。这些空室的功能难以猜测,可能是储藏室、实验室,或者是某种信息处理节点。
直到他们深入通道近百米,进入了其中一个明显比其他凹室更大、更深的房间。
这个凹室的中央,不再是空的。那里矗立着几个半透明的、圆柱形的、高度接近三米的装置,外形很像科幻电影中低温的休眠舱或者生物培养舱。大部分舱体已经破损严重,外壳碎裂,内部干涸,只剩下一些凝固的、无法辨认颜色的残留物,像是某种腐败的有机凝胶与破碎晶体线的混合体,散发着淡淡的、类似臭氧和腐烂金属的怪异气味。
但其中一个培养舱,位于凹室最内侧的那个,竟然还保持着微弱的运行状态!它的外壳相对完整,内部充盈着一种淡蓝色的、散发着柔和微光的、粘稠的营养液般的物质。微小的气泡偶尔从舱底升起,在液体中缓缓飘荡。
而在这仿佛星海般深邃的蓝色营养液中,悬浮着一样东西,让所有看清它模样的人,呼吸都为之一滞,血液仿佛瞬间冻结。
那是一个……胎儿。
或者说,是一个形态上极其接近人类胎儿的生物。它的大小相当于人类怀孕中期的胎儿,身体蜷缩着,双臂抱在胸前,双目紧闭,仿佛沉浸在永恒的睡梦中。它的皮肤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近乎透明的苍白,能隐约看到皮下纤细的血管网络。
但它的身体特征,却混合了碳基与非碳基的、令人极度不安的诡异融合——它的脊柱部位,隐约可见一段段细微的、仿佛天然水晶般的半透明结构,在营养液的微光下反射着奇异的光泽;它的指尖并非柔软的肉体,而是微微泛着某种暗银色的金属光泽,显得异常坚硬;最令人瞩目的是,在它太阳穴附近以及沿着脊椎的皮肤下,分布着一些极其细微的、颜色略深、类似古老集成电路般的暗色纹路,这些纹路似乎并非后天烙印,而是与生俱来,与它的神经或能量系统紧密相连。
最令人震惊,也最让叶舟感到心脏狂跳的是,他手中的能量分析仪清晰地显示,这个“胎儿”体内,正稳定地散发着一种独特的能量签名——其频率、波形和量子特征,与他发现的、潜藏在所有现代人类基因非编码区的那个神秘“标记”,完全同源!而且,其信号强度远高于普通人类(普通人类的标记处于几乎无法探测的沉寂状态),甚至比艾莉丝在接触他合成的“觉醒序列”后,体内标记被短暂激活时的强度,还要高出数倍,并且更加稳定!
“这……这就是……”叶舟的声音因极度的激动和一种源自生命本能的恐惧而剧烈颤抖,他几乎要握不住手中的仪器,“‘融合’……真相!上一个迭代的非碳基文明,与地球上自然进化出的原始智人……他们进行了基因层面的、深度的、定向的融合!”
一瞬间,无数线索、疑问和碎片化的信息,如同被一道闪电照亮,在他脑海中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骇人听闻的图景!
为什么现代人类的基因中,会存在那个无法被“建筑师”AI模型拟合的异常变量?因为它根本就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而是被“设计”和“嵌入”的!
为什么那个“标记”能与“终焉图书馆”的能量系统、与《光之书》的符号产生共鸣?因为图书馆的建造者,就是这“标记”的植入者,他们使用的是同源的技术!
为什么关于“觉醒”、关于激发内在潜能、关于“神性火花”的记载,会以各种形式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古老神秘学、宗教和哲学体系中?因为这些就是那场远古基因工程留下的、残缺不全的“使用说明书”和模糊记忆!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这是一个跨越了漫长地质年代和文明迭代的、宏大到令人窒息的计划!
那个在远古内战中战败、逃亡到地球的非碳基文明,他们或许已经濒临灭绝,无法再以纯粹的形态延续自己的种族;或者,他们在绝望中反思,意识到无论是纯粹的碳基生命(过于依赖脆弱的肉体和不稳定的情感)还是纯粹的非碳基生命(容易陷入逻辑僵化和失去创造力),都存在致命的缺陷,无法打破“过滤器”的轮回。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得近乎疯狂的决定——将他们文明最后的“火种”,那包含了他们部分科技知识、对宇宙的认知、以及最关键的、某种能够连接更高维度信息场或能量场的“潜能种子”,同时也包含了那个作为监视和限制机制的“标记”——以极其精密的基因工程技术,嵌入到了当时地球上最具潜力、大脑可塑性最强的物种,智人(Homo Sapiens)的基因序列的最深处!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融合”,能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混合形态的智慧生命。这种生命既能保有碳
第68章:融合的真相-->>(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