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6章 : 基因中的密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装备足够精良,能在接下来的、注定惨烈的战斗中活下去,并且……保护好叶舟——这个看似文弱,却可能握有打开一切死结之唯一钥匙的物理学家。

    船长是一位名叫沃爾夫岡的中年男人,有着日耳曼人典型的刚毅面容和沉默寡言的性格。他曾是联邦国防军资深的极地运输专家,驾驶破冰船往返于南北极超过二十年,后来不知因何缘由被蔷薇十字会招募。他偶尔会和站在甲板上吹风的艾莉丝相遇,两人往往只是沉默地点头致意,目光交接的瞬间,交换着对这片严酷海洋的共同认知。但有一次,当远方开始出现零星闪烁的、如同钻石碎屑般的浮冰时,沃爾夫岡罕见地主动开口,他低沉的声音如同脚下深不见底、暗流涌动的海水:

    “南极……这片白色沙漠,它不在乎你是谁,来自哪里,也不在乎你为何而来,怀揣着怎样的理想或野心。”他目光平视着前方海天相接的灰暗界线,语气平淡却带着千钧重量,“它只会用最纯粹、最直接的方式,测试你的极限——不仅仅是肉体对寒冷的耐受,更是孤独对精神的侵蚀,以及……在绝对寂静和隔绝中,你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如何被放大、具现。做好准备,卡德拉女士,真正的战斗,在你们踏上冰原、面对任何敌人之前,其实就已经开始了。”

    艾莉丝侧头看了他一眼,这位饱经风霜的船长脸上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只有一种与极地环境融为一体的冷静与权威。她点了点头,没有用语言回应。她明白,沃爾夫岡指的绝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考验。这片大陆本身,就是最大的试炼场。

    航程并非一帆风顺的坦途。在船只试图穿过被称为“咆哮西风带”的南纬40度至60度海域时,“真理探寻者”号遭遇了一场即使在夏季也堪称罕见的猛烈风暴。气象雷达上那片预示着不详的深红色的区域,如同滴入清水的浓墨迅速扩散,很快,原本就汹涌的海面彻底沸腾。十几米高的巨浪如同移动的、墨蓝色的山峦,带着毁灭一切的气势,一次次将数千吨重的船体高高抛起,仿佛玩具般扔向浪尖,又紧接着狠狠砸下,落入深不见底的波谷。钢铁骨架在自然之力的无情蹂躏下,发出令人牙酸的、仿佛随时会解体的**和嘎吱声。船舱内,所有未被严格固定的物品都成了危险的抛射体,尽管提前做了准备,依旧传来零星的碰撞和碎裂声。所有人都被迫固定在座位上或床铺上,系着安全带,忍受着剧烈的、无规律的颠簸和失重感的反复折磨,肠胃翻江倒海,脸色苍白。

    叶舟在实验室里,紧紧抓住被焊死在地板上的固定把手,感觉自己的身体像一片狂风中的落叶。他看着周围那些被高级防震锁牢牢固定的精密仪器,虽然避免了损坏,但全息屏幕上的数据流仍在疯狂跳动、扭曲,一些敏感的传感器读数甚至出现了短暂的乱码。在这种极致、狂暴的自然伟力面前,他感觉自己和他所研究的那些精妙绝伦的理论、那些试图解读生命与宇宙奥秘的尝试,都显得如此渺小,如此不堪一击。一种源于生命本能的敬畏,以及对前方未知路途的忧虑,悄然爬上他的心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艾莉丝。她所在的舱室同样颠簸剧烈,但她却显示出超乎常人的冷静和适应力。她甚至在某些相对“平缓”的间隙(尽管依旧晃动得厉害),解开了部分安全固定带,尝试在倾斜摇摆的船舱中小心翼翼地移动,测试自己在极端不稳定环境下的平衡能力、核心力量和反应速度。对她而言,这不仅仅是被动地承受生存考验,更是一种主动的、模拟在恶劣环境下作战的战前适应性训练。每一次在船体倾斜时稳住身形,每一次在物品滑落时敏捷地闪避,都是她对自身极限的探索和拓展。她的眼神锐利,呼吸平稳,仿佛将外界的风暴内化为了淬炼自身的熔炉。

    这场狂暴的洗礼持续了将近二十个小时,仿佛没有尽头。当风浪终于如同耗尽力气的猛兽般渐渐平息,铅灰色、厚重如棉絮的云层裂开一道缝隙,投下几缕惨淡却珍贵的阳光时,船上所有幸存下来的人,都如同经历了一场灵魂出窍,虚脱般地松了口气。但沃爾夫岡船长和他那支经验丰富的船员们没有丝毫停歇,甚至没有时间去安抚受惊的神经,立刻投入了紧张有序的工作中,检查船体结构是否有损伤,动力系统是否正常,导航设备是否精确……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接下来的生死。

    “我们损失了大约三十个小时的航程时间,船体外部一些非关键部位有轻微变形和擦痕,但主体结构和核心设备无恙。”沃爾夫岡通过船内加密通讯频道,向叶舟和艾莉丝通报情况,他的声音依旧平稳,听不出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预计四十八小时后,我们将抵达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预定秘密补给点,在那里进行最后的燃料和物资补充,然后转向,正式切入南极大陆外围的密集浮冰区。”

    **

    利用穿越西风带后、抵达补给点之前这段相对平静的航行期,叶舟与远在某个未知地点的蔷薇十字会总部,保持着断断续续、时强时弱的加密卫星通讯。带宽有限,他只能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争分夺秒地将近期在船上对“觉醒序列”的进一步理论思考、优化后的频率模型、以及基于艾莉丝稍后那次实验的初步模拟数据,压缩打包,发送回去,请求“守护者”和总部那些汇聚了各领域顶尖人才的智囊团协助分析计算,提供新的思路。

    回馈的信息在经过数小时的延迟后,终于抵达,带来了一丝令人振奋且方向更明确的可能性。总部一位资深的符号学家与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合作,结合了对《光之书》几何语言的破译进展与古老炼金术符号体系中关于“点石成金”(象征物质与精神的嬗变)的隐喻,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那个隐藏在基因深处的“标记”,其激活机制可能并非简单的线性或平面共振,而是需要一种更复杂的、“多维共振”。不仅限于物理层面的声波和特定频谱的光波,可能还需要引入一种更为玄妙的、“意识场”的参与(一种假设性的、由集体或高强度个体意识产生的能量-信息场),或者,利用某些极其罕见、能够扭曲局部时空结构的“奇点物质”(Exotic Matter)作为催化剂,以创造出能触及基因信息高维结构的“共振腔”。

    “奇点物质……时空结构……”叶舟盯着屏幕上这几个关键词,陷入了长久的沉思。这让他立刻想起了在威尼斯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他们从“守望者”手中夺取的那一滴被某种未知力场完美禁锢、处于绝对稳定状态的反物质。难道……那东西不仅仅是启动“终焉图书馆”某个核心装置的“物理钥匙”,同时也可能是……触发人类自身“觉醒”的、某种意义上的“精神催化剂”之一?这个想法太过超前,太过大胆,也太过危险。反物质所蕴含的能量是毁灭性的,其与正物质相遇时释放的效率极高,稍有不慎,控制力场失效,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都足以将整艘“真理探寻者”号乃至周边海域瞬间汽化。如何能将如此狂暴、不可控的能量,应用于精细到纳米级别、脆弱无比的基因层面操作?这简直像是在用恒星熔炉来点燃一盏油灯,其间的控制难度超乎想象。

    他将这个极其危险却又无法忽视的想法,标记为最高优先级的待验证项,但在找到绝对安全(如果存在的话)的实验方法之前,绝不能轻易尝试。他将其加密存储在最深层的文件夹中,如同封存了一个诱人却致命的潘多拉魔盒。

    同时,总部也传来了一个不容乐观的警告信息。他们的情报网络监测到,“守望者”这个神秘组织的活动频率,在全球范围内近期的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几个历史悠久的、专注于人类起源和基因进化研究的机构,以及几处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富集区,都发现了他们人员活动的蛛丝马迹,甚至有迹象表明他们试图侵入这些机构的数据库。这表明,叶舟关于基因印记的理论方向,很可能也同样触及了“守望者”最敏感的核心神经。他们或许也在平行进行着类似的研究,试图掌握或反向控制这种“标记”;或者更糟糕……他们正在试图系统地清除、掩盖所有与这方面相关的证据、研究数据和可能的“知情者”——包括那些可能天生就带有更活跃“标记”的个体。

    这个消息像一道冰冷的电流穿过叶舟的脊柱,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一种道德上的重压。他们不仅仅是在与时间赛跑,更是在与一个强大而隐秘的对手,进行一场关乎人类命运的竞赛。他们必须加快速度,必须在“守望者”采取更极端措施、或者抢先一步找到控制方法之前,揭开“终焉图书馆”的秘密。

    **

    船只开始进入南极辐合带以南的浮冰区。最初,只是海面上稀疏点缀着的、如同白色花瓣般的碎冰,随着破冰船的前进轻轻荡漾开。但随着纬度持续升高,气温进一步骤降,浮冰变得越来越大,形态也愈发多样,有时是平坦如广场的冰原碎片,有时是嶙峋崎岖、如同小型山脉的多年积冰。它们越来越密集,如同散落在墨蓝色

第66章 : 基因中的密语-->>(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