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北大西洋的寒风,如同无数把被冰霜女神亲手锻造的刻刀,带着刺穿灵魂的凛冽,无情地刮过“真理探寻者”号的钢铁船舷。这艘外表斑驳、覆盖着经年累月盐渍与冰层撞击痕迹的破冰船,其内里却经过蔷薇十字会不计成本的改造,引擎、导航与科研设备均属顶尖。它像一位沉默而坚韧的巨人,正以无可阻挡的姿态,切开墨蓝色、如同沸腾铅液般的汹涌海浪,坚定不移地向南行驶。天空是压抑的、毫无生气的铅灰色,浓重的云层低垂,仿佛触手可及,将一切光线吞噬殆尽。海鸥那象征着生机的鸣叫早已绝迹,取而代之的,是船体引擎持续低沉的轰鸣,如同巨兽的心跳,以及海浪永无止境、一遍又一遍拍击船舷的咆哮,共同构成一曲专属于孤独航行者、混合着决心与悲怆的冰冷挽歌。
船内,气氛与外部环境的严酷形成了内在的统一,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虽然他们在阿尔卑斯山的冰雪与岩石间,凭借特蕾莎的牺牲和莉亚的及时援手,暂时摆脱了“守望者”如影随形的纠缠,但每个人心底都如同明镜一般清楚,他们并非逃离,而是正主动驶向一个更庞大、更黑暗、更危险的漩涡中心。南极——那片被亿万年冰雪覆盖的白色大陆,其冰盖之下隐藏的“终焉图书馆”,如同一个存在于传说中、散发着致命诱惑的引力源,不仅吸引着他们前往探索,更以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压迫着他们的神经,让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对未知的敬畏与警惕。
叶舟,作为这一切的核心,几乎将自己完全囚禁在了船上那间由货物舱改装而成的简易实验室里。这里成了他与外界隔绝的孤岛,也是他思维驰骋的无垠宇宙。阿尔卑斯山基地那个震撼性的发现——那个潜藏在人类基因组浩瀚海洋的非编码区、如同幽灵般存在的“标记”,那个由某个早已消逝的上古文明留下的、关乎种族命运的异常信息结构——像一枚投入心湖的巨石,在他脑中激起的涟漪从未平息。这不仅仅是一个足以颠覆现有生物学范式的学术突破,它更关乎对人类本质的重新定义,关乎那个高悬于文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大过滤器”的真相,以及那微乎其微,却必须抓住的、打破这残酷循环的可能路径。
他面前巨大的全息屏幕上,复杂的基因双螺旋结构正在以一种近乎神圣的缓慢速度优雅地旋转,其中一段被高亮标记、通常被视为“垃圾DNA”的区域,正以极其细微、几乎难以察觉的幅度振动着,模拟着他根据蔷薇十字会古老文献和《光之书》片段推导出的、“觉醒序列”初步频率响应模型。旁边,是瀑布般流淌的、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和不断跳动的能量波形分析图,像一串串等待破译的密码,诉说着生命最深处的秘密。
“共鸣是存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叶舟下意识地用手指揉着因缺乏睡眠而酸胀的太阳穴,喃喃自语,他的声音在只有仪器嗡鸣的实验室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的手指并未停歇,在虚拟键盘上快速飞舞,调整着频率、振幅、相位等等参数的细微变化,试图捕捉那最完美的谐和点。“但太微弱了,而且极不稳定,就像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这种感觉……就像试图用一根轻飘飘的羽毛,去拨动一把重达千钧、锈迹斑斑的远古巨锁。”
他不禁回想起在阿尔卑斯山基地,利用初步合成出的“声-光”复合序列,对培养皿中人类细胞进行的那些初步实验。结果虽然令人振奋——细胞活性出现了短暂的、超出常规的跃升,线粒体功能增强,甚至表现出某种难以解释的电磁敏感性——但这更像是一种被外力激发的、本能的应激反应,而非内在潜能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的“觉醒”或“解锁”。如何将这种微弱的、转瞬即逝的共鸣效应放大、稳定下来,并安全地应用于远比培养细胞复杂亿万倍的人体神经系统,尤其是涉及到意识、感知等高级功能的脑区,是横亘在他面前,如同南极冰盖般巨大的科学和伦理难题。
他暂时关闭了基因模型,调出了蔷薇十字会档案库中所有关于人体潜能、精神超越的古老记载。诺斯替教派追求的、需要通过内在启示才能获得的“灵知”(Gnosis),认为物质世界是牢笼,精神需要唤醒才能回归神圣本源;道家内丹术追求的“金丹”凝结,讲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试图在人体内构建一个与宇宙同构的能量系统;印度瑜伽体系精细描述的三脉七轮学说,强调通过修行唤醒沉睡在脊柱底部的昆达里尼能量,逐层提升意识……这些来自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神秘主义描述,往往语焉不详,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如同破碎的镜片,折射出模糊的光芒。但叶舟以一名顶尖物理学家的敏锐,捕捉到其中反复提及的核心概念——“共振”、“谐和”、“内在之光”、“能量通道”,这些概念与他正在研究的、基于物理频率的基因“标记”激活理论,在底层逻辑上呈现出一种惊人的、跨越时空的呼应。
“也许关键不在于‘刺激’的绝对强度,那可能只会导致损伤或排斥反应,”叶舟陷入了更深的沉思,目光仿佛穿透了实验室的金属墙壁,投向了宇宙的深处,“而在于‘频率’的精确匹配,在于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能与‘标记’产生完美共鸣的‘钥匙孔’……就像一把构造极其精密的钥匙,必须严丝合缝,角度、齿痕分毫不差,才能悄然打开那把古老的锁。这个‘标记’既然是上一个文明周期,或者某个星际访客留下的,那么打开它的‘钥匙’,其原理也必然符合某种超越我们常规三维认知的……‘神圣几何’或‘宇宙数学’。”
他的思绪飘向了《光之书》中那些蕴含着时空奥秘、令人费解的几何图案,它们似乎与蜂巢结构、贝壳螺旋、星系旋臂有着内在的联系;想起了牛顿大量未公开的手稿中,那位科学巨匠试图用数学公式和物理定律去描述神性法则、寻找宇宙终极答案的执着努力。或许,答案一直就在那里,从未真正消失,只是隐藏在了历史断层与科学前沿那看似对立、实则可能交汇的阴影之中,等待着被具备相应知识与悟性的人重新发现、重新拼合。
与叶舟近乎与世隔绝的埋头研究形成鲜明对比,艾莉丝更多的时间是待在船舱那间狭小却装备齐全的战术准备室,或者直接站在开阔而寒风凛冽的甲板上。她以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反复锤炼着自己的身体和意志。蔷薇十字会为他们准备的极地作战装备,每一件都被她拆解、检查、保养、再组装无数次——能有效对抗零下数十度极端低温、并在特殊纤维层中编织了柔性防弹材料的白色迷彩服;加装了最新一代热成像、夜视、能量波动探测模块,并能与个人终端实时数据同步的战术头盔;以及那个根据特蕾莎遗物中解析出的“守望者”信标信号特征,紧急制造出来的、尚处于原型阶段的便携式信标***。她的动作精准、机械、一丝不苟,仿佛要将这些装备的性能和使用手感烙印进自己的肌肉记忆里。
然而,在她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眸深处,却时常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恍惚,目光飘向远方那无尽翻涌、灰暗沉重的海面。特蕾莎牺牲的场景,如同一个被烙铁烫在灵魂深处的印记,在每一个寂静的间隙,便会带着鲜明的痛楚浮现。她与特蕾莎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从最初的互相警惕、试探,甚至隐含对抗,到后来在威尼斯水道、阿尔卑斯雪山等一系列生死考验中,逐渐建立起的那种无需言说、基于绝对专业能力和共同目标的信任与默契……这一切,最终却以那种极端惨烈、充满象征意义的方式戛然而止。这种失去,不同于她之前失去波西米亚石匠会那个组织依托时的迷茫与愤怒,那是一种更私人、更尖锐、更刻骨铭心的痛楚,混合着未能并肩战至最后的遗憾与深切的哀悼。
“我们都会死,艾莉丝,”她仿佛能听到特蕾莎那总是带着冷静、甚至有些疏离,却又在最深处藏着一丝疲惫与了然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重要的是,为何而死,以及……在死亡降临之前,我们是否真正活过,是否尽了全部的努力。”
为何而死?为了阻止“守望者”可能正在执行的、针对全人类的、冷酷如同格式化硬盘般的“清理”计划?为了揭露那个可能囚禁了地球文明亿万年的、关于“大过滤器”的残酷真相,让后来者至少拥有知情和反抗的权利?还是……仅仅是为了向那些夺走特蕾莎生命、视人命如草芥的“守望者”混蛋们,讨回一笔血债?
艾莉丝不自觉地握紧了手中冰冷坚硬的武器,那熟悉的触感让她翻涌的内心稍微平静下来。复仇,是她此刻最直接、最炽热的动力源泉,但她内心深处明白,这团复仇之火,或许能照亮前路的一段,却不足以支撑她走完接下来注定更加艰险、更加漫长的道路。她需要更大的意义,更坚实的信念支撑,就像叶舟那样,被一种近乎本能的、对终极知识的求知欲和某种悲天悯人的拯救使命感驱动着。但那种境界对她而言,似乎还有些遥远和隔膜。此刻,她能把握的,也是最实际的,就是确保自己足够强大,足够警惕
第66章 : 基因中的密语-->>(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