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7章 赐名《大宁桃源蒙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摊子,或者依附某个富户做清客,也不愿来乡下“受苦”且“失身份”。

    其四,前途渺茫,难有晋升。做蒙师几乎是一条断绝了科举、官场前途的路。一旦被贴上“村塾先生”的标签,再想被主流文人圈子接纳,或是被官员举荐,就难上加难了。

    因此,承景帝听到最小的儿子竟然想去当一个人人轻视的蒙学先生,心中的失望和恼怒可想而知。

    在他根深蒂固的观念里,皇子编撰蒙学书籍,若内容精妙,被朝廷采纳,推广天下,那是嘉惠士林、功在千秋的美谈,足以彰显天家重视文教,是值得在史书上记下一笔的功绩,所以刚才他才那样的赞赏他。

    可若是皇子亲自下场,跑去乡野学堂,拿着戒尺对着一群流着鼻涕的蒙童,教他们“天地玄黄”、“人之初”,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那便是自甘堕落,与卑贱者为伍,是皇室尊严的自我毁灭!

    这简直比老四去种地、老大去做木匠、老三去打铁,更让他觉得脸上无光!

    前面几个儿子的请求,他还能告诉自己至少他们是在“体察民情”、“精通百工”,而现在,小儿子的请求,几乎是与“没出息”划上了等号。

    心中的失望和恼怒可想而知。

    李五琰却倔强地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第一次在承景帝面前如此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父皇!孩儿以为,天下之大业,莫重于教与养!劝农使司‘养’,是为固国之本。而教习蒙童,启其心智,明其伦理,是为铸国之魂!养而不教,近于禽兽,教而不养,徒具形骸! 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儿臣编撰此书,并非只为纸上谈兵,更是想亲眼见证,如何将懵懂幼童,培育成知礼明义、有用于家国之才!此乃儿臣心中所向,绝非贱业,实乃培根铸魂之伟业!求父皇明鉴!”

    他这一番关于“教”与“养”的论述,格局宏大,直指根本,竟让承景帝一时语塞。

    他看着小儿子眼中那不同于老四的专注、不同于老大老三的“技艺”之爱,而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理性的光芒,那

第447章 赐名《大宁桃源蒙学》-->>(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