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的药材、灵米浆一起放进寒泉铜锅,用慢火加热,保持90℃的温度煮两个时辰。这个温度既能让肉质炖烂、药材出味,又不会因为高温破坏营养成分,最后煮出的羹汤浓稠如蜜,却不见一丝焦糊。
② **瞬时封口**:羹汤还在冒着热气时,就快速舀进陶罐里,离罐口留半寸空隙。接着,用小勺舀起赤霞灵米浆,均匀地淋在罐口,米浆遇热迅速凝固,形成一层薄薄的米纸隔膜,既能隔绝空气,又能保留羹汤的热气。
③ **静止定型**:把封好口的陶罐整排移入静止储藏室,光幕落下的瞬间,罐内的时间完全停摆——无需像传统方法那样“沸水煮笼”杀菌,罐内的微生物、细菌都被定格在“刚封口”的瞬间,永远不会滋生,这才是“三个月保质期”的核心秘密。
“原来时间静止还能这么用!”二宝趴在储藏室门口,看着罐子里的羹汤连热气都不冒了,眼睛里满是惊奇。
五 孩子们的“分工协作”
制作罐头的过程中,三个孩子也各有分工,成了娘的“得力助手”:
大宝负责“时间标签”的记录——他找来干净的竹片,用毛笔在上面工整地写下每罐罐头的“制作时辰”“口味”“建议开封限期”,然后用细麻绳系在罐口。“这样不管放多久,都能知道哪罐先做、哪罐后做,不会弄错。”他一边写,一边认真地说,字迹比在私塾写的功课还要工整。
二宝则琢磨起了“便携外扣”——他从空间里找出几块薄铝片(上次做机关剩下的材料),用小锤子敲打成圆形的扣环,再在罐口边缘刻上对应的卡槽,这样罐口的蜡纸不用撕下来,扣环能反复扣合,开罐时既方便,又不会被罐口割到手。“走商的人路上颠簸,这样拿取也安全。”他拿着做好的样品给沈青萝看,眼里满是期待。
最热闹的是三宝,她搬来小凳子,坐在案前,手里拿着红色的矿物颜料,给每个罐身画“锦鲤商标”——小丫头画的鲤鱼胖乎乎的,眼睛圆溜溜的,尾鳍高高翘起,像在水里跳跃,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福运”两个字。“贴上我的小锦鲤,大家吃了都会有好运气!”她举着画好的罐子,奶声奶气地宣布。
看着孩子们忙碌的模样,沈青萝的心里暖暖的——这不仅是在做罐头,更是一家人齐心协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样子。
六 首批试验:安全与美味的双重检验
首批药膳罐头一共做了六十罐,分三种口味,每种二十罐:
- 参芪灵菇鸡汤:以野山参、黄芪、灵泉香菇、鸡肉为主,主打“补气”,适合体力消耗大的人;
- 归芎牛肉羹:用当归、川芎、牛腱子肉熬制,侧重“养血”,适合气血不足的人;
- 石斛花胶露:取铁皮石斛、深海花胶(空间水产区产出),主打“滋阴”,口感清甜,男女老少都能吃。
陶罐在静止储藏室里放了三天后,沈青萝才取出进行检验。她先打开一罐参芪灵菇鸡汤,刚解开扣环,浓郁的香气就扑面而来,羹汤呈琥珀色,鸡肉块完整不碎,灵菇吸满了汤汁,看起来鲜嫩欲滴。她用勺子舀起一勺尝了尝,鸡肉入口即化,药材的甘香与肉的鲜味融合得恰到好处,和刚炖好时的口感分毫不差。
接着,她拿出银针,插入羹汤中,片刻后取出——银针依旧光亮,没有任何变黑的痕迹,证明没有毒素。最后,她舀了小半碗牛肉羹,递给旁边摇尾巴的玄月:“玄月,尝尝看。”玄月凑过来,几口就舔完了,然后围着沈青萝转圈圈,尾巴摇得像小风车,还时不时用脑袋
第六十一章 女主做药膳罐头-->>(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