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开辟线上体验项目,让无法亲自前来的人也能虚拟参观和学习。
陈星和小凡合作开发了一个虚拟花田之旅的项目,通过VR技术,人们可以远程“漫步”花田,甚至参与线上工作坊。令人意外的是,这个项目特别受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的欢迎。
“科技帮助打破了物理障碍,”一位通过VR参观花田的视障访客来信说,“虽然我不能亲眼看到花田,但我能听到它的声音,感受到它的氛围,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秋分那天,花田举办了一个特别活动:“对话未来”。邀请孩子们想象并画出50年后的花田,然后将这些画作封存在一个时间胶囊中,埋藏在花田的特定位置,约定50年后开启。
活动引发了深层次的讨论:花田应该如何发展?是保持原样,还是不断进化?是专注于本地,还是扩大影响?
“花田不应该是一个静态的博物馆,”冯教授在线上参与讨论时说,“它应该是一个活的实验室,不断试验和适应。”
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花田将继续进化,但核心价值不变——接纳、分享、与自然合作。
冬天,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花田被提名参与一个国际生态奖评选。起初大家觉得这只是一个荣誉,没想到花田竟然进入了决赛,需要接待国际评委团的实地考察。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荣誉,花田社区产生了分歧。有些人认为应该借此机会扩大影响力,有些人担心商业化和发展会破坏花田的本质。
“我们不需要奖项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苏晴在社区会议上说,“但如果我们的经验能帮助更多地方,也许值得参与。”
最终,大家决定以最真实的状态迎接评委团,不特意准备或修饰,就展示花田日常的运作和生活。
评委团来访那天,花田正如往常一样运转:孩子们在参加自然课程,志愿者在照料植物,手工艺工作坊在进行,甚至还有一场小雨主持的月光草观察活动。
评委们不仅参观了花田,还与各个成员深入交流,甚至参与了一些日常活动。他们明显被花田的真实和深度所打动。
“我参观过全世界许多生态项目,”一位评委临走时说,“但花田是独特的。它不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项目,而是一个真正由社区共同创造和维护的生命体。”
获奖消息在新年前夕传来:花田获得了“社区生态创新奖”。但比奖项更重要的是评委团的评语:“花田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如何在小尺度上创建大影响,如何将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本地与全球完美融合。”
获奖后,各种合作邀请和媒
雪落花田时(续十一)-->>(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