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片荒芜的空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花园。不仅有花卉,还有蔬菜和草药,每个班级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
最令人动容的时刻是告别时,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走到苏晴面前,递给她一包用旧报纸仔细包裹的种子。
“这是我奶奶生前留给我的,”小女孩说,“她说这是从她奶奶那里传下来的特殊豆种,现在我想让它也在你们的花田里生长。”
苏晴蹲下身,郑重地接过种子:“它会在花田里有一个特别的位置,我保证。”
回程的路上,大家虽然疲惫,但心满意足。这个项目开启了花田的另一个方向——社区外延和知识共享。
随后的几个月里,花田团队又帮助建立了三个社区花园和一个养老院的疗愈花园。每个项目都根据当地需求和条件量身定制,强调的是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而非简单地给予。
与此同时,花田本身也在变化。那个小女孩赠送的传家宝豆种已经发芽生长,展现出奇特的紫色藤蔓和豆荚。小雨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几乎绝迹的传统品种,营养价值很高。
刘婶尝试用这种豆子制作各种食品,最终开发出一款特别受欢迎的“传家宝豆糕”,成为花田的新特色。部分收入被汇给那所山村小学,作为他们的校园花园基金。
夏天来临之际,花田迎来了一个国际交流团——来自不同国家的社区园丁和环保主义者。他们听说花田的故事,特地组织起来参观学习。
交流团成员各有所长:有的擅长垂直种植,有的精通朴门永续设计,有的专注于传家宝种子的保存。他们在花田停留了一周,不仅学习了花田的经验,也分享了各自的专业知识。
那周成了国际知识交流的盛会。王师傅学会了一种简易的堆肥方法,小雨了解了几种国外的植物育种技巧,陈星接触到了最新的环保科技,甚至连刘婶也学会了几道异国食谱。
分别前,交流团成员每人都留下了一些自己国家特有的种子,并承诺回国后会在自己的社区实践从花田学到的东西。
“这就像是建立了一个国际性的花田网络。”送别时,苏晴感慨地说。
小凡调皮地接话:“是花田的‘互联网’——相互联结的花园网络。”
这句话点亮了陈星的想法。他立即开始筹划一个平台,让世界各地类似花田的项目能够相互联系、分享资源和经验。平台取名“世界花园网”,很快就有了第一批注册成员。
花田的秋季艺术展这次以“种子之旅”为主题,展示了从花田出发的种子如何在不同地方生根发芽的故事。展览包括照片、视频、实物和互动装置, visitors甚至可以与远方花园的主人视
雪落花田时(续八)-->>(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