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交通便利、靠近港岛核心区的地方,能极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青州英坭在屯门、大埔等地的工业地皮,正好用来承接搬迁的水泥厂或未来其他产业扩张。”
方文山合上笔记本:“我立刻按这个思路重新做详尽的规划建议书和补地价评估报告,然后就去约见城规会和工务局的负责人。”
“嗯,这件事要尽快办理。”陈秉文叮嘱。
方文山领命而去。
办公室安静下来。
陈秉文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份文件上,眼神深邃。
省下几亿地价差只是表面。
这背后,是他对整个资产版图和资本布局的深远考量。
控股青州英坭这个上市壳平台只是开始。
如何利用它最大化价值,同时让陈记主业获得最强助力,是他必须权衡的。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陈记食品到底要不要注入到青州英坭。
如果将陈记食品注入到青州英坭。
好处显而易见。
一旦年利润数千万甚至未来上亿的饮料业务注入,青州英坭将从传统水泥厂蜕变为“消费+地产”双轮驱动的巨头,市值必然飙升,翻十倍是正常表现,甚至可能更多。
届时青州英坭就能以高市盈率增发新股,用融来的资金(股票)而不是宝贵的现金去收购扩张,撬动更大的事业。
但弊端同样明显。
注入后,陈记财报将完全透明,每一分利润都要摆在公众和对手面前。
税务筹划灵活性大大降低。
而且,资本市场如何给这家“混合体”估值?
行情好时或享双重溢价。
但遇地产低潮或消费低迷,混合估值反而可能拖累,导致市盈率上不去,无法完全体现饮料业务的高成长性。
而如果不将陈记食品注入到青州英坭,两者保持现状,分业经营。
让青州英坭专注于处理地产和原有水泥业务,成为纯粹的地产投资开发平台。
利用其上市地位,持续收购优质地产项目,打造成稳定的收租和地产开发巨头。
而陈记饮料,则保持私人公司的灵活性。
利用离岸公司架构,在全球进行更灵活的税务安排和利润转移。
未来,甚至可以等待时机,单独将饮料业务拿到估值更高的美股纳斯达克上市,专注于讲全球性消费品牌故事,那时获得的估值,很可能远高于捆绑在港岛一家地产公司里。
这样做的缺点就是,青州英坭的股价无法直接享受饮料业务高增长红利,市值增长相对缓慢,融资能力短期内不如前者。
对于陈秉文来说,这是一个战略抉择。
控股青州英坭,是他布局未来的关键一步,关乎陈记能否从实业公司,跃升为资本市场上举足轻重的财团。
青州英坭,这家公司本身承载着一段香江工业史。
它最初在澳门成立,是华南最早的水泥厂之一。
二十世纪初才将业务重心转移至港岛,在九龙鹤园扎根,通过一次次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逐步发展成行业巨头
第205章 腾笼换鸟(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