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为了轰鸣的新设备、全新的流水线、以及无处不在的优化指令。
巨大的厂房一角被划为改造区。旧的、泛着油污的机器被逐一拆解运走,取而代之的是被厚实防尘罩包裹、等待安装的全新智能设备。来自德国和日本的工程师团队与永丰的技术人员日夜不停地忙碌着,进行安装、调试和校准。
空气中不再仅仅是金属切削液的味道,更混合了新车床的工业油脂味和激光定位仪的细微电子气味。崭新的机械臂在预设程序下进行着空载测试,动作精准、沉默而有力,与旁边老生产线上的嘈杂人声形成了鲜明对比。
改造并非一帆风顺。新旧生产线的切换导致了短期内产能的短暂下滑。老产线的工人需要接受培训才能操作新设备,习惯了凭手感经验的老师傅们,对着布满英文和代码的操作界面皱紧了眉头。生产效率的报表上,一度出现了难看的红色数字。
周涛的压力巨大。他几乎住在了工厂,每天召集会议,协调资源,解决层出不穷的技术和人员问题。永丰的李总看着报表,内心焦灼,但想到对赌协议和未来的前景,只能咬牙支持,强力推动各部门配合。
旭升带来的不仅是硬件。一套全新的MES(制造执行系统)被强制推行。每个工位都安装了数据采集终端,工人的操作时间、物料消耗、良品数量都被实时记录并上传系统。
起初,这种被“监视”的感觉让工人们极为不适,怨声载道。但很快,他们发现这套系统并非只是为了监督。运营代表会根据数据反馈,快速定位生产瓶颈——可能是某个工位的夹具设计不合理,也可能是物料配送路径有优化空间。然后,工程师团队会立刻着手解决。
基于系统数据进行的微创新和流程优化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一个微小的改动可能只是为工人节省了一个转身的动作,但日积月累,效率的提升却惊人。
经过最初两个月的阵痛期,第三个月开始,效果开始显现。
第四百七十四章 改造升级-->>(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