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现在随着文学讲习所的恢复了好几期,相比之下,除了我,其余人水准都不怎么行。”余桦大言不惭地说道。
随着文学的发展,国内有潜力的作家都已经在讲习所过了一遍。另外,高考恢复以后,另一批没有接受过讲习所教育的作家则是考上了大学,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
文学讲习所授予的是本科学历,对上过大学的作家来说吸引力不足。所以,后来作协又跟北师大合作成立鲁迅文学院,将作家召集在一起,进行研究生教育。
刘一民向燕大提过开展作家班,可惜严家炎报上去后,教育部并没有同意,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吃完饭,刘一民想将他们分别送回去。不过阿城是骑着自行车来的,只能骑自行车回去。
余桦调侃道:“阿城同志,看来你是享受不了这么好的待遇,那我跟铁生,我们两个坐车回去喽。”
“没事儿,我这两条腿蹬着快,再说了,我还想感受一下这晚上的四九城。”
余桦住在讲习所的集体宿舍,刘一民和他先把史铁生送了回去。史岚看着轿车,高兴地围着转个不停。
刘一民看天色还早,于是笑道:“走,史岚,我带你们再遛一圈去。”
史铁生连忙摆手拒绝,史岚已经高兴地坐在了车上,刘一民带着他们到天安门转了一圈才回去。
史岚趴在车窗上,伸手感受着晚风。余桦看到史岚脸上的笑容,于是说道:“等以后余大哥买车了,也带着你转悠!”
“谢谢余桦哥!”史岚开心地说道。
4月30号,燕京机场停机坪旁边站了一堆人,文化部王濛和夏言、曹禹亲自到场,巴金也从沪市赶了过来。
燕大附小的学生戴着崭新的红领巾手捧鲜花站在人群前面,紧张地注视着停机坪。
刘一民本来安排的欢迎活动没有这么隆重,文化部和文联临时决定将迎接规格提高,毕竟这是时隔三十多年,岛上作家第一次成规模的进入大陆。
李敖戴着棒球帽站在人群中间格外显眼,不过在这隆重的欢迎仪式前,他并没有再大放厥词,而是一副十分乖巧的样子,时不时主动跟夏言、曹禹、巴金搭话,向他们介绍着岛上的现状。
刘一民望向李敖:“老李,你在燕京这两天感觉怎么样?”
李敖听到刘一民喊他“老李”,顿时眉飞色舞地说道:“对,还是老李听着亲切。燕京好啊,现在是勃勃生机。我连着吃了几天的豆汁儿和焦圈,好吃,这新中国的豆汁儿味道比以前更正。”
“哈哈哈!”众人都被李敖这一句“新中国”的豆汁儿给逗乐了。
李敖再次说道:“我这阵子去了故宫,还去了老人家纪念馆,大大方方地看了老人家的书籍著作,我啊,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诗歌大气磅礴,口吐万象,这才是大国领袖该有的气魄。
尽管目前经济还不发达,社会上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大陆不断地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春潮涌动,顶层设计层出不穷。
尤其是这个‘五年计划’,将国家的大目标分别成小目标,只要稳步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我相信路虽远,行则必至。”
听李敖这样讲,刘一民带头鼓起了掌。夏言、曹禹、巴金三人对于李敖的印象又提升了一大截。
巴金说道:“了不得,能在看到问题的时候,仍然看到积极的一面,真是了不得。”
大家对于邀请岛上作家过来交流最担心的一个点是,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到不好的一面,而看不到事物积极发展的一面。
最后回到岛上,再用不好的一面向岛上民众宣传,若是如此,这次交流活动除了打自己人耳光之外,再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夏言说话间似乎想到了什么,立即冲旁边的秘书说道:“一民同志的稿子在包里,看了几天了,也该完璧归赵喽!”
“哈哈哈,我沾了沈老的光,也把这篇给看完了。”王濛笑道。
巴金微微颔首:“有大格局,也有
第587章 两岸传统文化交流会正式开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