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过报道可要客观中立啊!”刘一民说道。
下午,他们沿着新加坡的海边观光,海边有海风吹拂,除了有点晒之外,不算太热。
刘一民拿着相机帮大家拍了许多的照片,蒋子龙走到刘一民旁边低声道:“新加坡这么小的地方,发展的是真好。”
“是啊,不过不要气馁,咱们也能建设成这样。看似繁荣,像这样的地方,扼守马六甲海峡,兵家必争之地,实际上很脆弱。越有钱,越不安。”刘一民低声说道。
蒋子龙感慨“真是往事越千年”,想知道当年郑和下西洋又是何等的盛况。
等到林仁君过来,两人便停止了交流。
林仁君询问两人在讨论什么,刘一民笑着说道:“我们在讨论南洋的历史。”
沙滩上,林仁君询问着他们的感受。刘一民等人讲话各不相同,林仁君一时不知道如何报道。
这次游玩直到傍晚才回去,王安忆买了不少新加坡的饰品,除她之外基本上没人消费,大家不知道买什么,有些东西国内都有。
他们特意到珍珠坊参观了一下中侨百货,沪市的大白兔奶糖在新加坡深受新加坡华人喜欢。
第二天,《联合早报》正式刊登了刘一民在文艺训练营上的讲话,东南亚的华人拿着报纸仔细地品读了起来。
大部分华人看完之后都是竖大拇指,认为刘一民讲的非常对。
在酒店看电视的时候,不少电视台的记者深入一些华人社区,询问他们对刘一民文章的看法。
“讲的很对啊,没有根,我们又是什么人呐?”
“很高兴大陆青年一代出现了一位代表性的作家,他是我们华人世界的荣耀。我家的孩子都在看他的书,通过他的书增加了对大陆的了解。”
听到这些华人的赞誉,刘一民满意地躺在床上。
隔天,《联合早报》再次发表一篇文章,称赞刘一民是华人文学界的标杆,是新一代华人大作家。
【大陆青年文坛共一石,刘一民独得八斗!】
蒋子龙拿着报纸找到刘一民调侃道:“一民,那两斗呢,被谁拿走了。”
“子龙同志,你就别讲了。”刘一民拉着他坐下,让他看了看自己的手稿。
“《南侨赤子》?”
“你看看!”刘一民说道。
蒋子龙拿着手稿阅读了起来,看完第一页说道:“你把南洋华人支援国内抗日的历史写出来了啊!”
“对,当时出获奖通知的时候我就想了。东南亚华人为了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既然来了,应该向他们致敬。”刘一民说道。
《南侨赤子》写的是三千马来西亚华侨机工的历史,在陈嘉庚的号召下,三千名南侨机工毅然回到祖国大陆,他们帮忙打通滇缅公路,又开着汽车在滇缅公路上冒着轰炸运送物资的故事。
一千多名机工牺牲,滇缅公路平均一公里就有一名机工牺牲。在昆明有一座专门为他们竖起的纪念碑,碑座下面写着“赤子功勋”。
读完之后,蒋子龙感动地说道:“这些人真是赤子之心,身在异乡,不忘祖国。”
“是啊,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东南亚也受到各国警惕。”刘一民说道。
蒋子龙拿着文稿给代表团所有人看了一遍,秦牧表现得最为激动,他在新加坡待过十年,之后又在广州办报宣传抗日,他跟华侨接触的非常多。
“他们大多数人是身无片缕,孤舟出海,奔赴茫茫南洋,有人身亡大洋,活着的人艰难生存,当劳工、挖矿.终于在东南亚为华人打拼出来了一片天地。国家有难,他们义无反顾的转身而归。”
姚雪垠安慰着秦牧,刘一民拿着稿子找到《联合早报》的林仁君,林仁君看完当即决定发表。
“我现在就回报社,必须尽早发表,我相信,无数的华人会为此感动流泪,中国没有忘记他们的贡献。”林仁君激动地离开了酒店。
不少作家代表听到声音就露头询问,林仁君说道:“明天诸位就能够看得到了。”
李敖走到刘一民旁边问,刘一民没仔细解释,而是说道:“有一篇文章明天发表。”
4月24日早上,每个代表都拿着一份《联合早报》,在阿波罗酒店工作的华人纷纷找到刘一民,向他表达自己的谢意。
参加文艺训练营的华
第490章 《南侨赤子》感动整个东南亚-->>(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