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来,”刘一民笑着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走到火堆旁边烤起了火。
刘雨和刘林一天没见他,都开心的往他怀里面钻,刘一民掏出瓜子给他们两个人剥着吃。
“来,刘安,让小叔抱抱。”刘一民冲着旁边胆怯的刘安说道。
顾萍鼓励刘安走到刘一民旁边,并教他喊二叔。刘安被刘一民手里面的瓜子引诱着,终于喊出了那声“二叔”。
第二天,刘一民和刘一国两人拿着砍刀上山砍柏树枝,两人聊了不少。山上雪很深,砍完柏树枝回来的路上,还看到了一只兔子,两人扔下东西就开始追,可惜谁都没有追上。
“这兔子跑的可真快。”刘一国擦了擦脸上的汗。
刘一民靠在树上,大口喘着粗气:“咱们俩也没以前跑的快了。”
“是啊,是啊,一转眼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了。”
两人休息了一会儿,背着柏树枝朝着山下走去。刘一国主动将树枝全都背在自己身上,只让刘一民拿着镰刀。
这年春节,刘家格外的热闹,家里来客络绎不绝。刘一民抱着刘雨和刘林不断地跟来人打招呼,以两人的脑袋瓜能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就不错了。
刘福庆和杨秀云老两口穿着崭新的棉衣,坐在院子的太阳下面,笑声就没有停过。
刘一民和朱霖初五就准备回京了,这次杨秀云没有跟着,两人抱着刘雨和刘林从火车站上车的时候,两个小家伙哭个不停,一个劲儿的喊“奶奶”。
这哭声简直要把杨秀云的心给哭碎了,背过身去不断地抹泪。
好在刘一民和朱霖坐的是软卧,只有他们两个人,哭声一直持续,火车到了洛城,还是时不时的抽泣。
朱霖和刘一民看着两个小家伙愁容满面,回去也不知道喜梅一个人能不能带好。
“不行的话,咱们再找个保姆。”刘一民说道。
朱霖叹了口气,没有说话,只是哄着两个小家伙睡觉。初六下午三点,终于落地燕京。
两个小家伙眼眶都哭肿了,回到华侨公寓,朱母听到电话里的哭声,二话不说带着朱父杀了过来。
朱父说道:“亲家带了两个小家伙快两年,分开当然舍不得,这不怪孩子。”
“你这话跟没说有什么区别?”朱母白了朱父一眼,陪着刘雨和刘林玩耍了起来。
杨秀云不在,喜梅也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刘一民和朱霖没有再找保姆,朱母暂时住了过来,就算再找也得等到正月十五以后了,现在大家都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里面。
第二天,刘一民先是给老首长、夏言、张光年等人打了一个电话,接着和朱霖抱着刘雨、刘林先去了一趟木樨地,算是拜了一个晚年。
李玉如给刘雨和刘林一人塞了一个大红包,两人不认识钱,但是紧紧地攥着红包里的十块钱不松手。
得到刘一民回京的消息,央视副台长杨伟光就马不停蹄地跑了过来,跟刘一民商量频道开播的事情。
“一民同志,周日的八点到九点这段时间,是最好的时段。我们对收听人数是有要求的,要是效果不好,栏目得改时间。当然,咱们栏目效果不可能不好。”杨伟光说道。
刘一民反问道:“要达到什么标准?”
“收听人数至少要四五百万吧!”杨伟光看向刘一民。
“四五百万,老杨同志,你这要求可不低啊,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还不到两百万。”刘一民淡笑道。
杨伟光将以往的数据给他看了一眼,这个时段是广播电台播放完新闻联播之后收听人数最多的时段之一。不过杨伟光这个要求,确实是往高了提。
国内目前私人拥有收音机的数量估计也就三四千万台左右,当时刘一民访谈将近一亿人次的数据是结合了私人和官方大喇叭的广播数据,加上重播一次计算出来的。
杨伟光笑眯眯地说道:“刘一民同志我相信你的水平,肯定能把节目做好。这个时段往常的收听量也在四五百万,咱们要是做的不好,换掉的栏目组肯定就有意见了?”
刘一民对八点到九点这个所谓的黄金时间段并不太认可,广播的时段和电视是有区别的。
况且八九点这个时间段,容易产生跟电视争观众的情况。广播跟电视抢,肯定抢不过电视。
刘一民将时间调整到了十点到十一点这个时间段,观众看完电视,躺在床上能够听会儿广播。
“一民同志,既然你想调到十点到十一点,我答应,如果效果好的话,我会将栏目内容在早上上班这个时间段重播一遍。”
刘一民和杨伟光双方约定了一下广告收益的分成,文研所对内容具有决定权,电视台只有监督权,保证不是“双反”内容就行,电台于3月第一一个周末开播,也就是3月2号开播。
“一民同志,咱们合作愉快,第一期你做访谈,还是谁?”杨伟光询问道,他最希望刘一民上,这样收听率就有保证
第479章 返京-->>(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