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将昨天的内容重播了一遍,我今天上班来的路上,还看到有人还在听广播”许一接话道。
王濛出来招待了一下刘一民,询问刘一民有没有什么新的。
“王濛同志,你看看陆遥同志的,我的嘛,暂时保密。”刘一民指了指路遥的稿子。
王濛走到崔道逸旁边,耐心地看起了路遥的稿子。
等看完后,王濛没说话而是询问刘一民的意见,刘一民说道:“土生土长的国内现实主义文学,将时代改革和时代的年轻人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年轻人的迷茫和想要闯出一番天地的劲头,给现实迷茫的年轻人以激励。”
“恢弘,恢弘的时代背景和渺小的个体都写出来了,唯一的缺点就是没写出生活的深刻。”崔道逸同样觉得这是一篇非常好的作品。
王濛沉吟片刻转向陆遥,询问他什么时候能够写完,可以尽快发表在《人民文艺》上:“不管别的杂志如何,现实主义文学必须在《人民文艺》上有一席之地。”
王濛给陆遥的稿费标准为千字十八块钱,陆遥向王濛表示自己一星期就能将第一部的内容搞定。
王濛觉得没必要那么急,只要春节后写好寄到《人民文艺》就行。这时间节点太尴尬,陆遥完稿加上改稿,必然要跨越春节这个时间点的。
“我争取三天写完,留两天改稿时间,春节前一定弄好。”陆遥迫不及待地说道。
王濛见陆遥这样,只能说道:“不急,要保证质量。”
陆遥手里已经没钱了,要是拿不到稿费,回去坐车得借钱。
“国内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家都得感谢一民,要不是他对各个场合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呼吁,咱们国内现实主义文学的地位还会更加尴尬。”
王濛由衷地夸赞道,陆遥对此很是认同,要不然也不会来找刘一民。
崔道逸给陆遥找了一个住宿的房间,让他写稿改稿用。刘一民冲着崔道逸说道:“师兄,陆遥同志,咱们一会儿吃涮锅去,我给刘振云打个电话。”
崔道逸说道:“好啊!反正这阵子也没啥事儿,好久没吃了。”
陆遥犹豫地看了看手中的稿子,崔道逸说道:“你是我手下的编辑,听我的就行,王濛同志更多是指导作用。就算是你过年都在这儿改稿,我也保证你的吃喝。”
“真的?”陆遥下意识地问道。
崔道逸看着陆遥的表情,暗道陆遥不会来真的吧,不过仍然硬着头皮说道:“过年去我家吃。”
陆遥给崔道逸递了一根烟说道:“崔编,我开个玩笑。”
傍晚五点,单位还没下班,刘振云就溜了过来,想来个飞身下自行车,结果差点给刘一民行了一个大礼。
“AUV,还没过年,咱可不兴这个。”刘一民调侃道。
刘振云潇洒地说道:“我这是探索下自行车的时兴方式。陆遥同志,很高兴再见到你。”
最终刘一民没带着他们吃涮锅,去了一趟丰泽园,毕竟陆遥这两年第一次到燕京,得高规格接待一下。
刘振云扶着墙坐下,刘一民再次打趣道:“不是,结个婚这么大劲儿,还扶着墙走路了?”
“一民,扶着墙我也乐呵。”刘振云丝毫不害臊,还引用《追风筝的人里》的句子——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女性的温柔:“于是,我每天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感受。”
“放心,等过几天我让人从沪市买几瓶正宗的养荣酒给你。”刘一民大方地说道。
崔道逸听到这话咳嗽了一声,刘一民转眼看崔道逸和陆遥,显然两人都有这个意思。
“行行行,一人送你们五瓶。”
吃菜的过程中,陆遥感慨丰泽园的饭菜真好吃。刘振云则是询问“丰泽园”和“全聚德”都邀请刘一民去吃,为什么总是在丰泽园。
“烤鸭太腻,加上酱之后又太甜,我就不太喜欢吃那玩意儿。丰泽园我也是不太喜欢来,给钱还行,总是免费心里有点别扭。偶尔请你们,才会来一次。”
正吃着饭,大厅电视里面传出来了昨晚访谈的声音,丰泽园的大厅热闹了起来,刘振云跑出去看了一下,回来告诉大家都在看。
吃完饭,几人冲着服务员点了点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丰泽园。
刘振云指着里面热闹的场景:“里面如此热闹,却不知道主人公就站在门外嘞!”
刘一民回首看了一眼笑道:“走吧!”
等几人走后,服务员才告诉大厅里的客人,刘一民刚从这里走出去。
刘一民回到华侨公寓的时候,访谈还没有结束,昨天从八点半谈到十一点,整整聊了两个半钟头。
刘一民觉得还有太多的话没有说,两个半小时终究是太短。
1月27号,刘一民坐在文研所,看着闫真等人将最后的文件资料整理好。
“今年春节的东西福利都发放到位了吧?”刘一民问道。
闫真将物品
第477章 成立《青年夜话》栏目-->>(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