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眼圈都红了。
但真要让他们留在燕京,就又不愿意了,舍不得离开老家。
电影局,汪阳将剧本交给电影局审核没多久,电影局就立即组织专人讨论《霍元甲》的拍摄工作。
刘一民也被喊了过去,夏言坐在旁边。
夏言拍了拍面前的剧本说道:“我的意见是,全力支持《霍元甲》的拍摄工作,中影的同志也在,你们谈一谈,这样的作品在国际上有没有竞争力?”
“沈老,《霍元甲》这个剧本要想走向国际,重点在打斗,这方面一定要拍摄的精彩。我们认为这剧本如果出海,是能够赚钱的。整部剧围绕着霍元甲这个人,以及和他的比武,叙事集中,外国观众理解的难度也低。”中影的总经理丁达明连忙表态。
“我看也是,我看了许多外国的电影杂志,发现现在外国人对暴力类电影情有独钟。”夏言说道。
刘一民补充道:“硬汉,各国都喜欢硬汉。像《黑奴的救赎》这本书里,塑造的就是一个自我拯救的黑人硬汉。”
《霍元甲》不但要拍,而且要拍好的共识在会议前已经达成,也可以说大家在看到剧本的时候,就不约而同地达成了共识。
这次会议,更多的是讲筹拍和拍摄经费的分配、中影在国外发行的利润分配问题。
电影局从专项资金里面下拨一百万人民币,北影厂自家出七十万人民币,经费总共一百七十万。
但在中影海外发行的利润分配上,北影厂并未跟中影公司达成共识,双方各有五个点的分歧。中影想按照在原分配基础上增加五个点,北影厂想增加十个点。
一个想加最低,一个想最高。
“汪厂,剧本是好剧本,但拍出来是什么样咱们谁知道?你不能拿着剧本给我们开一张空头支票啊!”中影总经理丁达明红着脖子说道。
汪阳生气地说道:“我们北影厂拍的都是精品电影。”
“要不这样,根据海外的成绩设置分档次的利润分配协议,比如海外挣五百万美元,五个点,八百万是一档,一千万是另一档。”
众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了刘一民的身上,听到刘一民的建议,除了汪阳和丁达明外,其余人都觉得可行。
两人还想斗斗嘴,这关系到以后的电影利润分成问题,不过在夏言的干涉下,两人在具体数字上达成了一致。
分别是五百万美元、九百万美元、一千三百万美元,基础是五个点,一档加一个点。
在导演的选择上,北影厂提出了一个人选,那就是拍摄《少林寺》的导演张鑫炎。张鑫炎是香江长城电影的导演,长城电影则是左派导演公司,亲大陆,跟邵氏电影在香江唱对手戏,可惜目前一众香江的左派电影公司式微。
“北影厂将剧本递过去让对方看看,另外咱们内地也要加大导演的培养力度,争取电影厂能自己接剧本,自己拍摄。”夏言拍了拍桌子。
离开电影局,汪阳准备跟导演张鑫炎进行联络:“一民,我相信张导看到剧本后,一定会愿意的。”
刘一民又跟汪阳低语几句,两人在电影局门口分开。
燕大,刘一民回到燕大上课的时候,燕大新生典礼已经过了。无数的新生参加新生典礼时因为没看到刘一民,还在三角地贴大字报表达心里面的遗憾。
中文系今年很热闹,分数线全国最高,不仅如此,还有十几名学生通过考核转系转到了燕大。
刘一民上完课后,回到了文研所。如今文研所里面的人数更多了,刘一民觉得对国内高校教师的培训时间实在是太短,于是决定延长一年。
李良荣成功延长了半年的学习时间,与此同时,屋子里坐着的还有复旦大学推荐来的年轻教师梁永安、华中师范推荐来的戴建业、武大推荐的易众天、刘一民特意从政法大学要来的海子,以及另外三名郑大和河大的年轻教师。
郑大推荐的讲师里有唯一一位女讲师,叫高代青,跟戴建业几人差不多,都是搞传统文学的。
刘一民环视了一圈,笑着说道:“第一次在这间办公室里面见这么多人。”
听到刘一民的话,屋子里的众人松了一口气,齐齐鼓掌喊“所长”。
“认识一下吧,大家不要紧张,这里跟在你们学校一样。咱们文研所吃住全包,还发补贴,你们学校照常发工资,你们的生活不用发愁,但要在这里好好培训。”
从今年开始,文研所的年轻教师培训更加规范了。吴组缃等文研所的老教授,开始针对性的跟他们讲课,既讲课,也带着他们做研究。
最重要的是,还有一个考核表,推荐来的讲师最后都要拿着一张考核表回去,上面写着刘一民对他们的评价。
刘一民让闫真找了一间单独的会议室,给他们开了一个见面会。
“你们之间都互相认识了吧?”刘一民看向几人。
戴建业龇着牙笑道:“认识了,第一天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
“你
第462章 文研所规模逐渐扩大-->>(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