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61章 “中央社”来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领导不好说的话,能轻易说吗?领导需要台阶,你要是送上了这个台阶,领导能不青睐你吗?”刘一民拍了拍谢忠侯的肩膀。

    “中央社”在岛上的地位,相当于大陆的新华社。

    谢忠侯眼珠子溜溜转,没具体回应。几天时间内,谢忠侯除了去拍照片,就跑到刘一民跟前聊文学,聊两岸,散场的时候总感觉到意犹未尽。

    “一民,未来的中国文坛和国际上的华文文坛一定是属于你的。”谢忠侯敬佩地说道。

    刘一民笑道:“老谢,有你这一番话,我一定得努力。岛上的作家你了解多少?”

    “我跟余光中、李敖等人见过面。目前还有一位女作家很受追捧,叫做龙应台,散文印刷即售罄,被余光中称为‘龙卷风’。”

    “哦?不知道她的风刮的有多大?”刘一民饶有趣味地说道。

    “当然跟你这风没法比,光大陆的文学市场就极大,千万册的单书销量,全世界都没法比。在国际上,你获得那么多奖,更不能比了。”谢忠侯拿起木棍划拉着地上的沙子。

    这两天谢忠侯再也不装犊子了,穿上了背心,刚开始觉得不穿西装和衬衣难受,后来一想,刘一民身价几十万美元,不比他有钱,照样穿背心戴草帽。

    这就是属于有钱人的朴实无华,人家追求精神共鸣,根本不屑于物质享受。谢忠侯一想到这里,就更不穿西装了。

    谢忠侯在片场待了几天,在新华社分社的安排下去了一趟微山湖,看了看湖边的美景。

    “大陆的风光真美啊,岛上也有日月潭,一民,真希望你有机会去看看。”

    刘一民笑道:“希望有一天能坐上火车去。”

    “火车?可是隔着海峡呢!”谢忠侯差点跳起来。

    “没什么不可能的,海底难道不能通火车吗?”

    谢忠侯这才想起还有海底火车隧道,于是说道:“真希望有那么一天啊,唉,真要是分开了,那可是民族的罪人啊。”

    谢忠侯拿着杯子在微山湖边装了一杯微山湖的水,准备带回去。

    “老谢,咱们都要努力。”

    谢忠侯将杯子外面的水擦干净:“你说的我会记住的,我会慢慢做的。”

    谢忠侯远远地望着自己在北方的家,这次行程匆忙,他没办法回去。

    谢忠侯凝望北方的时候,新华社香江分社负责人冲着刘一民低声说道:“一民同志,可真有你的,谢忠侯私下对我说,你的学识让他佩服不已。学识高,而且眼光长远,跟偏安一隅的人完全不一样。”

    “哈哈哈,这人也蛮有意思的。”

    “嗐,刚坐火车的时候,这看不上,那看不上的,生怕给他的白衬衣染脏了。”分社负责人吐槽道。

    “只有咱们发展上去了,他们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看法。”

    谢忠侯询问两人在说什么,刘一民说道:“我们在说我们应该如何发展经济。”

    “很难。”谢忠侯说道。

    刘一民淡淡地说道:“拭目以待吧。”

    从微山湖回来,谢忠侯就坐上火车离开了。他准备将自己拍的照片刊登在岛上的报纸上,先告诉一下民众大陆正在拍摄电影的事情。

    蒋大购买的五百本书,此时也已经被送到了图书馆或者是高层的手里。

    在质变之前,往往会有一个积累期。

    等谢忠侯走后,杨光远和翟俊杰询问谢忠侯对剧组怎么看,刘一民向他们转述了一些夸奖的话,比如真实、敬业等等。

    谢忠侯也采访了两人,但并不多,主要还是放在刘一民身上。

    “等拍出来再让他看看!”杨光远豪情万丈地说道。

    从八月初开始拍摄,他们算了一下,到十月初拍摄就能够完成,真正拍起来比预想的快了许多。

    “11月剪辑完,争取年底上映,不行的话也就是年初。”杨光远咧着大嘴,对进度非常满意。

    火车站,送刘一民回燕京的时候,杨光远还不忘跟刘一民讲到时候要请他参与审片。

    “杨导放心吧,到了燕京我肯定看。”

    “路上慢点。”翟俊杰摆了摆手。

    一天半后抵达了燕京,去北戴河休假的一家人都回来了,刘福庆早就回汝县了。

    回去之后,他先将《霍元甲》的剧本直接送到了北影厂,汪阳看到后连连叫好:“一民,你真是个天才编剧。津城霍元甲的故事,你是怎么想到的?”

    “多研究一下以前的人物,津城离咱们这儿也不远。”刘一民说道。

    “真精彩,这打斗真提气,扬我国威啊!”汪阳喜不自胜,已经迫切地想找导演完成拍摄任务了,但导演的选择是个大难题。

    要想拍出能挣外汇的功夫电影,可不容易,导演必须得擅长这题材,拍摄的思维还不能僵化。

    “汪厂,慢慢挑,不用急,咱们要的是质量。”

    汪阳频频点头,将稿子收起来后,将刘一民带进了设备室:“一民,这就是给你买的放映机,以后你在家里就能看电影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