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61章 “中央社”来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杨导我看不用,咱们是剧组,又不是富丽堂皇的大酒店,再说了,一个小小的负责人,咱们不必兴师动众,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刘一民说道。

    翟俊杰犹豫道:“这样不太好吧?”

    两人觉得这代表着大陆的面子,得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要不你们去发一封电报询问询问?上面要是想超规格接待,早就派人来了,不会是咱们几个。”刘一民分析道。

    最终两人还是给上面发了电报,生怕事情出了差错,记者再跑到国际上胡咧咧,造成不好的影响。

    不过部里面给的回复是:“听刘一民同志的,对方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没有什么不能看的,也没有什么好掩饰的。”

    听到上面这样说,杨光远和翟俊杰才放下心来,高兴地继续拍摄去了。

    9月3号,“中央社”谢忠侯在新华社香江分社的负责人陪同下抵达了台儿庄。

    “刘一民先生,久仰大名,你是我们华人文学界的骄傲啊。”谢忠侯激动地握着刘一民的手说道。

    “谢先生,你客气了,什么骄傲不骄傲的,一点小名气。”

    谢忠侯赶紧说道:“太谦虚了,您太谦虚了。领导让我感谢你,感谢你写的这篇。领导看完之后深受感动,觉得大陆没有忘记他们的贡献。”

    谢忠侯走进剧组驻地,两只眼睛不断地寻摸来、寻摸去,手中的相机咔咔照个不停,要把照片带给岛上的先生看。

    “谢先生,时间还长,什么时候拍就行。”

    谢忠侯听到这话才收起了照相机,再次认真地观察了起来,下午来到拍戏的现场,手里的相机再次响了起来。

    谢忠侯身穿笔挺的西装,晒得满头大汗也不愿意将身上的西装脱掉,像是在显示自己的优越感。

    等他流着汗走到刘一民旁边的时候,刘一民打趣道:“你不热吗?”

    “不热,不热,这个布料啊是最新款的,西洋的织造技术,很透气的。”谢忠侯用满是汗水的手指将衣角往下扯了扯。

    刘一民目不转睛地看着谢忠侯,谢忠侯打量了一下自身,疑惑地询问他看什么?

    “领带有点松了。”刘一民淡淡地说道。

    谢忠侯赶紧将松开的领带重新拉紧,闷热差点让他喘不过气来。

    刘一民在旁边不断地说着自己在欧美获得的西装知识,将能透气的地方全部都给他堵住。

    “刘一民先生,你是个作家怎么穿的跟码头的工人一样,只穿一个背心。”谢忠侯问道。

    “因为凉快啊!”

    谢忠侯被噎的说不出话,刘一民又带着他不断地去拍摄“精彩”的照片,半个小时后,谢忠侯将自己的西装给扯了下来,衬衣的袖子高高挽起。

    “怎么?这布料不透气?”

    “不是,我怕太阳晒坏。”谢忠侯嘴硬道。

    “晒坏了我再给你买一身。”

    谢忠侯败下阵来,连忙说道:“刘先生,大陆确实太热了。”

    “这多好。”刘一民见他不再装犊子了,也笑了起来。

    刘一民走回树下,谢忠侯去河边洗了洗脸,将衣服微微打湿散热,回来后开始跟刘一民谈起他的作品。

    谢忠侯常年在香江,刘一民的书他基本上都读过。《狼烟北平》他最为熟悉,里面对记者陆中庸的描写,让他觉得非常的妙。

    “你在《狼烟北平》里面就肯定了GMD的抗战作用,难为可贵。领导还顺便了解了一下你在欧美的发言,称赞你挺起了华人文学的脊梁。”谢忠侯说道。

    “比我厉害的作家大陆还很多。”

    谢忠侯问刘一民如何看待两岸,刘一民对他讲自己的想法时有所保留。

    “我看了很多作家骂你们,一些从大陆出去的作家,骂你们不让人讲话。”

    刘一民说道:“他们不是讲话了吗?老谢啊,你说这话,先看看自己。你们岛上报禁还存在呢,不单在岛上,跑到国外讲两句,还得被你们暗杀。”

    谢忠侯脸上有点挂不住,“江南案”让国际上一片骂声。

    “唉,确实。报纸限制的很严重,不过我相信慢慢会好的。蒋大先生我前阵子跟他送书的时候,我看他的意思里有对大陆的善意,但很多人没敢讲。”

    “老谢,你怎么就不敢讲呢?”

    “我,我有几个脑袋啊!”谢忠侯脑袋一缩。

    刘一民跟他讲大陆方面的善意,又暗示被裹挟的老兵肯定会很想家,谁知道说到这里,谢忠侯率先难受了起来。

    他在岛上当记者的时候,去见过不少老兵,老兵说起家乡时都泪流满面,许多老兵身上写着“想家”的口号。

    “诗人余光中写了一首诗,叫《乡愁》,多少人读起泪流满面啊。”

    “该让他们回家了。”刘一民说道:“你们记者,应该多做点事情嘛!”

    “我哪儿敢啊。”

    “老谢,你既然说蒋大有这种心思,你们报纸应该帮他说出来嘛!”

    “我等明确的指令。”

    

第461章 “中央社”来访-->>(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