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冬没有说话,于是在课堂上简短地谈了谈何为师生互尊的问题,接着又聊了聊文人为什么喜欢故作高人语。
从文人的历史讲起,古代文人通过各种高深的言论能够获得名士的称号,借此实现所谓曲线入仕或者声名远播。
文人的表达欲强是一方面,里面能够满足自己的名利欲。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必然是有原因的。我不是说这种不好,好坏当然要多方面看。不少古代名士借此得以出将入相,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造福一方或一国之百姓。
但现代和古代是有区别,古代在没有科举以前,对于有才华的普通人而言,获得当权者青睐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后来有了科举,但取仕者少。且山高水远,交通和沟通都不便,想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名声传至君王的耳朵里,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
但一些古怪、狂妄的言论却很容易被人津津乐道,慢慢的就传入君王的耳朵中。
中国凡是贤能或者想要被人称为贤能的君王,都喜欢干礼贤下士的事情”
刘一民从古代讲到现在,信息交流和交通方式的改变,普通人的机会增多,文人慢慢的也在发生改变,所谓的狂士开始慢慢变少。
“我希望中文系的学生要更加专注于学术,更加专注于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心沉一下,踏实一下,多发表点务实的言论。
相信不少人都看了你们师兄刘振云写的文章,深入的去体验,去思考,给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建议。
一时的追捧能够满足我们的名利心,但我们要思考一下,对社会、对国家有帮助吗?”
课堂上鸦雀无声,刘一民看了一圈之后再次说道:“各位在中文系,在燕大受追捧的程度再高,也没有我刘一民高,这话大家没有意见吧?”
台下的学生笑着摇了摇头,孔庆冬撇了撇嘴,也没有说话。
对文人这种行事思维模仿的最好的则当属网红群体,用各种行为和言论去博出名度,去拼凑兰博基尼的碎片.
“我认为咱们中文系的学生也要多去了解历史,也要多了解国家科学文化,多了解点社会学的东西,真正去了解国家,了解社会。清谈误国,实干兴邦。”
课堂外面的铃声响起,刘一民看了看时间说道:“好了,今天课程就到这里,虽然没有讲课本上的内容,但我相信,这堂课对你们的意义不亚于课本上的内容。”
走出中文系的教室,里面的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动,而是在安静地思考。
十几分钟后,在第一个学生的带领下,其余人才陆续的离开。
直到所有人都走了,孔庆冬才开始收拾东西。对别人来说是受教了,对他来说是受“教训”了!
刘一民回到办公室,没一会儿严家炎就走了进来,问刘一民是不是在课堂上放炮了。
“严教授,您是在中文系安插锦衣卫了吗?”
严家炎笑着说道:“我有顺风耳可以吗?”
“哈哈哈,有感而发。我认为现在最缺的就是实干的人,所谓的‘名士’还是少点吧!”
严家炎道:“毕竟咱们是中文系,学生的思想本身就很活跃。”
“严教授,此言差矣。中文系的学生未来不一定是从事文学相关的工作,很多也要到基层工作,基层可不需要这种活跃的思想,需要的是干实事的。另外如果把文学比作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的话,踏实的文学作风才有利于指导下层的经济基础啊。”
严家炎笑道:“你总有道理。”
吴组缃说道:“是应该要有踏实的学风,以后别让人说咱们燕大教出来的都是一群喜欢夸夸其谈的学生。要不然别人该骂咱们是喜欢夸夸其谈的教授喽!”
趁着严家炎来的功夫,刘一民将9月下旬到月底的课表给调整了一下,留足到河大和郑大讲课的时间。
“放心去吧,其实你让闫真代你讲课也行,这阵子我看这孩子确实不错。”严家炎说道。
刘一民道:“还是我自己讲吧,要不然我这个老师更不尊重学生了,何以为师啊?”
《人民文艺》办公楼门口,崔道逸领着一名女孩儿在等着刘一民,这是崔道逸给刘一民介绍的保姆。
刘一民骑着摩托车赶到后,崔道逸笑着向刘一民介绍了起来:“一民,这就是我给你说的喜梅,祖籍是豫省的,父母是来支援首都建设的工人,小时候在豫省长大,会说豫省话。”
刘一民仔细打量了几眼,小姑娘相貌中等,身材较瘦但看起来浑身是劲儿,很利索的一人。
喜梅抬头看向刘一民,说了几个自己会做的饭菜,说完后冲着他腼腆一笑。
“就她吧!”刘一民看喜梅这姑娘笑的样子,感受到其中的朴实真诚,立马下定了决心。
崔道逸心里松了一口气,喜梅高中毕业进了厂,现在他们工厂不景气,号召工人干三产进行生产自救。
喜梅帮楼里干活的时候,崔道逸注意到了她。在三产工人里面,小姑娘干的最起劲儿,两人认识了有半个月,刘一
第424章 豫省讲课-->>(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