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云整理了一下头发,跟着刘一民走进了四合院。
“早上吃饭没有?用不用将涮锅支起来?”刘一民摸了摸肚子,觉得自己还能吃点。
刘振云说道:“那边吃边聊吧!”
冰箱里面放着有现成的肉卷,两人坐在客厅里面聊了起来。刘振云没有先提问,而是感叹自己上学的时候是真穷。
“当时要是有你这个奖学金可就好了,我一定去申请,一年八十块钱,足够我的生活条件翻一番了。我整天去吃锅塌豆腐,不是因为锅塌豆腐好吃,实在是囊中羞涩,买不起其他的。
不过跟着你们,蹭到了不少好吃的。上个大学非但没有廋,还胖了不少,我知道你有时候是故意让我蹭饭,心意领了!”
看的出来,刘振云不仅是为了稿子来采访的,还替学生来感谢刘一民来了。
两人就那样缓慢地聊着,也没说采访,也没有说回答。提问和回答于你来我往的聊天内容之中,时不时的还要赞叹几句肉卷好吃。
刘一民也知道了刘振云不少隐秘,大四的时候,刘振云不是不想早早的到《农民日报》实习,而是郭见梅的母亲生病了,在燕京治病。
刘振云每天要去医院背上背下,在外面经常一顿馒头完事儿。
“唉,你就是太要强了。”刘一民说道,刘振云要是问刘一民张一张嘴借点钱,生活就好过多了。
刘振云释怀地说道:“自卑的人通常自尊心强,敏感的人又喜欢装阔达。”
“喂?”刘一民走到电话旁边接听起了电话。
“刘一民同志,我想对你做个采访,怎么样?”于佳佳的声音传了过来。
“佳佳啊,《农民日报》的同志在这儿呢!”
刘振云一听是于佳佳,笑着说道:“《中青报》的铁娘子同志,总得给我们其他同行一点发光发热的机会吧!”
“那好吧,你们采访要是做的不好,我还是要进行第二次采访的。”于佳佳无奈地说道。
挂断电话,于佳佳暗道这次《农民日报》怎么跑到了自己前面,难道我的铁脚板有软化的迹象了?
于佳佳甩了甩脑袋,决定以后要跑的更快,千万不能再松懈。
等到中午,刘振云才采访完毕,心里面隐隐有了一个绝妙的标题。
“朱霖同志中午不回来?”刘振云问道。
“中午在人艺的食堂吃,咱们再来点肉当午餐?”
刘振云赶紧说道:“别价,我吃饱了。我真的好奇,你是怎么写出来的《天下第一楼》,比老燕京人写的还老燕京人。”
“你祖上难道是逃难去的?”刘振云开玩笑道。
“你改天拿份海参过来,我给你做一份葱烧海参就知道了,全靠观察。”
12点半左右,刘振云离开了四合院赶回编辑部写稿子去了,很快就拟好了标题——《一民学业奖学金的背后:一个农民作家的情怀》。
下午,《人民文艺》编辑崔道逸带着李书走到了四合院,李书既为了《时代三部曲》出版而来,也是为了告诉他《横空出世》再印的事情。
“《横空出世》首印的六百万册,不到三个月就销售一空,我们和商务印书馆又各自印刷了两百万册,总共四百万册。估计二印之后,能支撑很长一段时间。”李书说道。
崔道逸插话道:“他们首印没印完就开始二印了,市场上从没断过货。”
“师兄,你今天过来是?”刘一民笑着问道。
“我?我就是来凑个乐子,在屋子里憋的我太难受了。”崔道逸说完,又感谢起来全聚德送编辑部鸭子的事情。
“整个编辑部的同志们吃的满嘴流油。”
李书道:“你们《人民文艺》这一期卖了多少了?”
“卖了大约三十万册了。”
“可以啊,《人民文艺》是越战越勇啊!”李书笑道。
崔道逸笑着说道:“唉,跟我们以前比,还是有所退步。”
两个人聊了一会儿,李书看向刘一民,询问出版的事情。
刘一民悠悠说道:“老李啊,合集我想交给商务印书馆印刷。”
“为啥?黄春雨那小子找你了?”李书问道。
“跟老黄没关系,我是觉得商务印书馆印出来的好看,你们印的说实话,有点那么”
崔道逸在旁边大笑出了声,调侃李书,就应该让《人民文学出版社》从商务印书馆调几个美工。
李书想狡辩几句,但是从内心来说,商务印书馆无论是插图还是封面做的确实比他们好。
另外刘一民的《家园三部曲》也都是商务印书馆印刷的,他们有经验。
最后李书只能退而求其次,请求和商务印书馆共同出版,跟上次一样,选择商务印书馆设计的样式。
“这就对了,老李,这叫三赢。”崔道逸豪爽地说道。
李书暗暗鄙视,《横空出世》被《收获》发表了,也没见你这么大度。
两人又对刘一民捐赠的事情表示赞扬,刘一民说道:“借花献佛罢了。”
“这可不能这么讲,中文系发给你的,那就是你的。”崔
第384章 《一个农民作家的情怀》-->>(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