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度已经不如上午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午休后睡醒没精神,还是上午太激烈了。
刘一民反正比较困,一直在打哈欠。上午频频看向他的几个美国教授,除了保罗之外,目光似乎都在有意无意的避开他。
这个年轻人不似老教授重待客之道啊!
下午会议时间,刘一民基本上没有怎么说话,旁边的茶歇倒是炫了不少。
会议即将结束之时,美国代表团团长厄尔.迈纳似乎有点不甘心,众目睽睽之下向刘一民抛出橄榄枝:“教授.刘,希望有一天你能代表中国学者来普林斯顿大学讲课,在美国你将享受到学术自由,写任何你能写的?”
“厄尔教授,你这是什么意思?”
“听说你们已经开始在审查资倾的文章,我为一些作家的未来感到担忧。”
刘一民毫不客气地说道:“厄尔教授,你们不审查共倾的文章吗?”
“我们比较自由。”
“是嘛,二战后的麦卡锡主义,美国政府制造的白色恐怖,联邦忠诚调查大清洗。厄尔教授,先把自己屁股上的屎擦干净再说吧,我要去接我妻子下班了,就不在这里奉陪各位了。”
刘一民冲着中国代表团的几个人点了点头,起身离开了会场。
第三天则是带着他们游览燕京,主要游览了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晚上到人艺看了人艺表演的《绿皮书》。
保罗.莫塞尔对刘一民说道:“你的《老人和狗》种树的故事,现在在美国十分受欢迎。我甚至觉得,你这本就是在为美国人写的。”
保罗.莫塞尔认为《老人和狗》种树的故事迎合了美式文学思维,将历史和人物进行了理想化和道德化。
没有大篇幅去讲风沙的残酷和种树事业的伟大,而是将重点放在老人和狗的温馨日常上面,通过细节和老人坚毅的心打动了美国人。
他还举了一个《安妮日记》的例子,安妮日记讲的是在二战背景下,德国占领后,安妮只能生活在密室。但她并没有绝望,而是以阳光乐观的态度向往着未来,每天坚持写日记。
《安妮日记》出版传入美国后,感动了无数的美国人,甚至影响了美国人对鱿太的态度。
叙事迎合了美国人喜欢的乐观主义和希望、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故事风格。
美国人的很多电影都体现了这个思想,比如《阿甘正传》里展现的阿甘的乐观和善良,母亲的无私鼓励等等,以及稀碎的美式哲理句子讲出口就让无数观众高潮。
电影虽然宣传了战争的残酷,但是通过阿甘这一角色,削减了美国入侵的越南的罪恶性,充斥着意识形态的宣传,向美国人、全世界人灌输着美国那一套“爱、家庭、成功”。
看完电影,大家都在为侵略者欢呼起来了,谁还管那些被侵略者的死活呢?
另一面方面,你特么让一个智力有缺陷的士兵上战场,这就是你们讲的爱、自由和平等?
“很多美国人为你们抗击风沙,保护环境的决心而感动,你的塑造了一名坚强的环保战士。”
“是吗?”刘一民握住保罗.福赛尔的手说道:“希望世界人民在保护环境这条战线上跟中国人站在一起!”
保罗.莫塞尔趁机提出让刘一民写一封信,让他带回去刊登在美国的报纸上。
刘一民思索了一下说道:“好,我相信纽约时报的老朋友们很乐意刊登。”
几个美国教授听不懂中文,只能欣赏人艺的舞台布景和人物的表情动作。通过对书本的了解,来猜测对话的内容。
话剧结束时,几人以一副听懂了的样子鼓起了掌。
“你们人艺的话剧很厉害,不愧是曹禹先生管理的,他是名副其实的东方‘莎士比亚’!”
刘一民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送他们坐上回去的车后,刘一民就回到了华侨公寓。
刘一民用钥匙打开房门,门刚推开正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朱霖就站了起来。
“你怎么在客厅?不热吗?”刘一民看着略显疲惫的朱霖问道。
朱霖打了一个哈欠说道:“晚上开始凉了,阳台上的窗户打开再加上电风扇已经足够了。刘老师,锅里面有菜,我去给你热热。”
朱霖将菜给刘一民热了热,又重新煮了一锅小米粥。
朱霖关掉电视,静静地听刘一民讲起今天发生的事情,时不时发出一阵悦耳的笑声。
吃完饭,刘一民回到书房里面给广大的美国人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书信,对他们的喜欢表示感谢,期待他们为环境保护和世界公平正义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封信是刘一民直接用英文写的,翌日送完朱霖上班之后,直接到万寿路宾馆,将信递给了保罗.莫塞尔。
美国代表团一行已经准备走了,看到刘一民后纷纷过来打招呼,并邀请刘一民有时间去他们所在的大学做客。
“祝你们一路顺风。”
“期待你下次再来美国!”
“我相信为时不远,希望到时候看到一个更好的美国!”
中美比较文学论坛结束
第367章 让美国文学再次伟大-->>(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