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7章 徐驰求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之后,我将录音机送过来,沈老可以在病房里面听!”刘一民想了想,看向病房说道。

    “好好好,那一民,谢谢你了!”韦涛说道。

    刘一民说道:“不用客气,说谢谢就见外了!”

    过了一会儿,茅盾把刘一民叫了进去,笑着问起最近刘一民的文学写作情况。

    姚雪垠笑着讲起刘一民的散文,茅盾有时候半闭着眼睛听他讲,但话音落下,茅盾总能接上。

    接着谈论了一下文学古今,临走的时候,茅盾笑道:“一民啊,怎么?你的《家园三部曲》不找我写个序?”

    刘一民看向茅盾,茅盾微微地抬了一下手:“我写不了了,还有韦涛呢,我口述,他来写。”

    “这”

    “等过几天,你来拿吧!”

    韦涛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将他和姚雪垠送出了病房。

    姚雪垠走出医院后,对着刘一民说道:“雁冰同志对我来说亦师亦友,甚至是我的引路人。

    38年写抗战的,被别的编辑部拒稿,还说我写的说太土,没人看。

    后来投到了香江茅盾同志主编的《文艺阵地》才得到发表,雁冰同志热情的鼓励我,后来这篇果然深受读者的喜欢。

    七十年代,我身形寂寥,二十年没见面的雁冰同志和我来信畅谈《李自成》第二卷,几年间来往信件八十余封,给了我不少的帮助.”

    姚雪垠伤感的离开了医院,接下来的几天,基本上不怎么参加应酬,有时间就来到医院。也不多待,谈论一会儿就走,隔天再来。

    【茅盾和姚雪垠】

    商务印书馆,刘一民找到了黄春雨,询问了一下出版能不能出版一部《家园三部曲》的合集,而不是单独出版。

    黄春雨思考了一下之后,将刘一民带了编辑主任的办公室,刘一民给他们详细的谈了谈,最终决定单行本和合集同时出版。

    三本单行本,一部《家园三部曲》的合集,由读者自己选择是购买单行本还是合集。

    到时候合集的序就用茅盾先生写的。

    刘一民将《红河谷》和《山高水长》的序交给了黄春雨,其中有曹禹、夏言写的也有徐驰写的。

    徐驰在将序送来的时候,附带的信件里面还调侃了一下,说要是版面允许的话,甚至想把自己的报告文学作为序附带到两篇上面。

    他的这篇报告文学作品,已经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看中了,准备出版单行本,单行本里面不单单是《奔腾的青年作家——哪里都是他的家》,还有其余几篇报告文学作品。

    徐驰在信的最后,反过来邀请刘一民写个序。

    看着信末尾的话,刘一民喃喃说道:“不知不觉的,这也到了我给别人写序的时候了。”

    刘一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自己写序的经验可是一点都没有。

    干脆放下,再想想。徐驰在心里面表示出版的事情不急,序半个月之内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就行。

    刘一民来到人艺看了看排练,马上就要到四月份了,人艺上下扭成了一股绳。

    之后来到曹禹的办公室里面,向曹禹请教起来,到底应该怎么写序。

    曹禹盯着看了几眼刘一民,忽然笑道:“行啊,这才多久可要给别人写序了,我第一次给别人写序,我都忘了是什么时候了,反正比你要晚的多。

    序嘛,写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些夸奖的话,写你对他的文学思想和出版具体内容的认识,帮助读者了解作者本人和作品。

    我给你说几个八股文格式:第一种谈作者和与自己交往多久经历、第二专谈论文字风格、第三则是谈文字,三种方式可以一起来,也可以单独而论。”

    看到刘一民在思考,曹禹过了一会儿问道:“一民,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您给我写序用的是哪种方式?”

    曹禹仰头笑了一下,接着黑着脸哼了一声:“我给你写序跟别人写可不一样,我每个用词都是极为斟酌的。”

    “老师,您这句话跟多少人说过?”刘一民笑嘻嘻地问道。

    “你呀,赶紧到排练场给我监督排练去。另外,你的获奖词写的怎么样了?”曹禹指了指刘一民,笑骂道!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