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3章 争夺改革文学话语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朱霖蹲在竹子旁,看着已经一人高左右的竹子,诧异地问起什么时候种的,已经长这么大了。

    陆遥嘴角憋着笑,刘一民瞪了他一眼,笑着道:“这是移植的竹子,还不知道能不能活!”

    “在哪儿买的?”

    陆遥没绷住:“公园里借的。”

    朱霖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说话。陆遥心里难受,再次忍不住嘀咕道:“你就不问问为什么要去公园借?”

    “哎呀,刘老师这样借,肯定有他借的道理!”朱霖摆了摆手,一副不以为意的样子。

    陆遥还以为是她不懂“借”的含义,于是又暗示道:“没同意的借!”

    朱霖跟上刘一民的脚步问道:“刘老师,你怎么不喊上我一起,我知道哪里有更好看的竹子!”

    陆遥傻眼了,一个被窝睡不出两种人,这还真有夫妻相。

    书房里,陆遥讲起自己这阵子思考的结果。

    “我去年想写一个中篇,想讲一讲农村子弟的故事,但写完总是感觉得不到要领,于是直接给撕了。听了你关于改革文学的提法,这阵子越想越清晰,感觉自己要抓住要领了。

    我给你讲一讲大致的故事。”

    陆遥讲的正是最后命名为《人生》的,改革文学的初步理论提法让他开始捋清自己的基本脉络。

    觉得去年想的还是太过狭隘了,应该将主人公的人生放到更大的时代里进行对比,去经历时代的浮沉。

    刘一民仔细地倾听,并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态度。他现在的想法跟《人生》原有的相比,差距很大。有种过于追求时代的宏大,而忽视了故事的细节。

    “陆遥同志,宏大的故事有宏大的好处,小处落笔的故事笔墨更加集中,各有各的好处。但是如果既要宏大的故事,又要细节的话,你得想一想如何的兼顾,过于追求形式,就容易忽视了内容,最后成了四不像。”

    陆遥点燃起香烟沉思,思考起自己该如何写作。

    在刘一民看来,陆遥是自己的鸡汤中毒了,听从刘一民的号召,扛起时代赋予的作家责任来,想从大局来指点一下风云。

    鲁迅文学奖颁奖仪式之后,“改革文学”的提法经由刘一民之口迅速在文坛刮了起来。各大报纸都开始刊登关于“改革文学”的评论,任何文学新思潮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口水战,“改革文学”也不例外。

    有人在发表着对“改革文学”的见解,有人在攻击“改革文学”。文学界的偏佐派和惜春派对于“改革文学”的出现整体上都是乐见其成,毕竟算是中和了两派的意见。

    文学界的报纸鼓吹的多,各地方的报纸批评的多。

    “改革文学”是写现在的,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各地的人和事儿。很容易引起当地的误会,认为这是对他们的工作的批评。

    要不然《津城日报》为什么要连着批评《乔厂长上任记》,谁让蒋子龙就是津城工厂的工人。

    刘一民一下子接到了几十封约稿信,全都是想让他谈一谈对“改革文学”的见解,刘一民先提出,那肯定意见更重要。

    此时刘一民就算是放个“改革文学”的屁,都能发表,这丝毫不夸张。

    刘一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受到文坛如此喜爱。

    几个燕京的文学团体邀请刘一民,都被他以学校课程繁忙给拒绝了,有这时间,还不如写几个字。

    《人民文艺》内,张广年找到刘一民,希望他在《文艺报》《人民文艺》和其他的报纸上,大胆地发表对于改革文学的意见。

    “一民,这对于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尽管文学思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众多作品的出现后而整体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例如伤痕文学、左翼文学等等。

    但这些文学思潮的发展,也是需要理论化的。你既然提出来‘改革文学’这个概念,就要大胆地表达你自己的见解,为‘改革文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和进行理论化尝试。现在你发表的评论,将会成为以后研究的资料。”

    

第163章 争夺改革文学话语权-->>(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