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涉及民生福祉的机构,又是将军府直辖拨款大方,但监管也要最为严苛,这是主公亲自定下的章程。
签押房内,纸笔摩擦声不绝,偶尔还有简洁清晰的口述指令发出。
荀彧犹如一台无情的签字机器,一道道公文函令不断的从这里发往并州各地。
两日后。
暮春的晋阳,清风微暖。
城门外官道上,一行风尘仆仆的身影引起了守门郡兵的注意。
二十余人,皆是青年男子,大多身着半旧的儒衫,背着书箧行囊,虽面带长途跋涉的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兴奋好奇。
为首一人,约二十出头,面容清朗,气质沉稳,正是当日在太学慷慨呈辞的阮瑀。
他不是太学生,但也出现在了太学生的队伍里。
那日在太学门前慷慨呈辞后回到了蔡府,与老师蔡邕说了几句后,蔡邕便让他也来并州历练历练。
所以,他便与太学生同行而来了。
“站住!哪里人士?来晋阳何事?”
郡兵什长按刀上前,例行盘问,目光锐利地扫过这群书生模样的不速之客。
阮瑀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抱拳行礼:“在下阮瑀,乃洛阳大家蔡邕学生。
身后诸位皆是太学学子,皆来自司隶,豫州等地,我等慕前将军张公威名,感其北逐胡虏,安靖边陲,抚育流民之伟业,特来并州,愿效犬马之劳,略尽绵薄之力!”
他声音清朗,话语间带着读书人的文雅。
“投效将军?”什长眉头微挑,仔细打量了他们一番,语气缓和了些。
“可有凭证?或是引荐书信?”
阮瑀从怀中取出一份名帖和一份盖有蔡邕私印的集体荐书:“此乃我等名帖及蔡大家的私印荐书,以证身份,将军府高门,不敢贸然相扰,故先来郡守府,求见荀郡守,听候安排。”
什长验看过名帖荐书,确认无误,点点头:“既是投效的士子,进去吧,郡守府在城东,沿着主街直走便是,入城需守规矩,莫要生事。”
“多谢兄台指点!”
阮瑀等人连忙道谢,整理行装,怀着激动的心情,踏入了这座传闻中焕然一新的雄城。
晋阳城内的景象,让这些来自帝都洛阳的学子们眼前一亮。
街道宽阔整洁。
商铺林立,招牌鲜明,人流如织,却井然有序。
推车的货郎,挑担的农夫,骑马的吏员,嬉戏的孩童…各色人等穿行其间,脸上少有洛阳常见的麻木或谨小慎微,多是一种带着奔头的忙碌与平和。
空气中弥漫着面食的香气,铁器铺叮当的敲打声,甚至隐约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朗朗书声。
“井然有序…生机勃勃…与洛阳的浮华喧嚣,暗流涌动,截然不同!”
一名学子忍不住低声赞叹。
“听闻此间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今日一见,传言非虚。”
另一人附和道。
阮瑀没有说话,只是目光敏锐地观察着街边小贩与巡逻郡兵之间的平和互动,看着那些穿着统一号褂,脚步匆匆却目标明确的吏员身影,心中那份投效的热血又添了几分期待。
他们要找的,似乎不仅仅是张显这位明主,更是这片土地上迥异于洛阳沉疴的新气象。
太原郡守府,签押房。
荀彧放下手中的公文,已有吏员过来朝他禀报了洛阳学子入城的消息。
“引他们去偏厅等候,再知会一声元方,告知洛阳学子们,本官处理完手头急务便至。”
荀彧语气平淡。
他并未因对方是太学生而表现出格外的热情或急切。
早两日前他就想过了,无论出身如何,能否为并州所用,须看真才实学与心性。
偏厅内,阮瑀等人正襟危坐,略显局促。
厅堂朴素,桌椅皆是硬木,墙上挂着并州舆图和【勤,慎,清,明】四个斗大的隶书条幅,再无其他装饰。
侍者奉上的也只是并州寻常的清茶。
约莫一炷香后,荀彧才和陈纪步入偏厅。
他依旧是一身青衫,步履从容,气度沉凝。
目光扫过众人,虽无沉凝,却自有一种不怒而威的威势,让原本有些窃窃私语的学子们瞬间安静下来。
“洛阳太学诸生,远来辛苦。”荀彧开口,声音温和。
“本官荀彧,忝为太原郡守,前将军府长史,诸位能舍弃洛都繁华,投效北疆烽烟,志向可嘉。”
阮瑀连忙率众起身行礼:“学生阮瑀。”
“学生马祥。”
“学生.”
“拜见荀郡守!”
通名
第232章 :太学生-->>(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