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苦寒,校尉辛苦,不知这几日观感如何?”
伍琼深吸一口气,指着城外那一片片规划整齐沟渠纵横的新垦田地。
指着那些在田埂间指导徙民使用新式农具的典农吏。
指着更远处冒着黑烟,传来轰鸣的匠作营分址,由衷地叹道。
“叹为观止!黄将军治军严谨,韩长史工造夺天!更难得者,是这民心…下官走遍城内外徙民安置点,所见百姓,虽面有菜色,衣有补丁,然眼中皆有神采,劳作皆有章法!
提及张将军与黄将军,无不感恩戴德!言及未来,皆有期盼!此等景象…下官在司隶腹地,亦不多见!”
他顿了顿,指着那些在皮鞭下劳作的胡虏俘虏,语气带着一丝复杂。
“筑京观以慑敌胆,役俘虏以固城防…手段虽显酷烈,然…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观其成效,九原新城,十日之内,城墙已增高一丈有余!
此等速度…闻所未闻!下官…受教了。”
最后三个字,他说得有些艰难,但确是肺腑之言。
他亲眼见证了这座废墟之城如何在铁腕与高效的组织下,以惊人的速度重新屹立起来。
黄忠抚须,脸上并无得色,只有凝重。
“伍校尉过誉,此皆赖主公方略得当,将士用命百姓归心,胡虏畏威而不怀德,唯以雷霆手段。
筑城安民,乃为长治久安,至于京观…”他目光投向北方道路旁那森然耸立的惨白巨塔。
“那是告诉所有觊觎汉土的胡虏,犯我强汉者,必以此终!”
伍琼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即使相隔甚远,那座京观散发出的无形煞气仿佛依旧能穿透空间,让他脊背发凉。
他沉默片刻,转移了话题:“下官观此间军民一心,百业初兴,张将军经略北疆,实有大功于社稷。
然…洛阳朝堂,暗流汹涌,对张将军…不乏攻讦之声,晋乡候坐镇中枢,总督三州军事,更需谨慎周全,以免授人以柄啊。”
这话已带了几分善意的提醒。
黄忠目光一闪,深深看了伍琼一眼,抱拳道。
“多谢伍校尉提点,忠,武夫也,唯知效忠主公,恪尽职守,保境安民,朝堂之事,非我所虑,亦非我所敢议,主公自有明断。”
伍琼心领神会,知道黄忠这是在表态,张显的意志才是此地的最高准则。
他不再多言,拱手道:“下官使命已成,观感亦备,不日将启程返回洛阳复命,黄将军保重!”
“校尉慢行。”
黄忠还礼。
送走伍琼,黄忠的目光再次投向北方阴山。
赵云张辽的袭扰战报,刘备的密报,吕布巡边遇敌的情报,如同流水般汇集到他这里。
他深知,云中的风暴正在酝酿,五原的平静只是暂时的。
他必须像一块最坚硬的磐石,牢牢钉在这里,为前方的利剑提供最稳固的支撑。
“传令!”黄忠的声音斩钉截铁,回荡在城楼之上。
“各烽燧戍堡,警戒提升至最高!游动哨加倍!甲虒军各营,取消一切休整,轮番上城值守!狼骑留驻后方的预备队,随时待命出击!”
“通知徙民点,加快春播进度!各工坊,昼夜轮作,全力保障军械,农具生产!”
“告诉韩长史,军备生产务必加快速度!”
“诺!”
一道道命令迅速传达下去。
士兵们的步伐更快,工匠们的锤声更疾,农夫们的吆喝声更响。
这座在废墟上快速崛起的新城,磨利了爪牙,静静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
黄忠如山的身影矗立在城头,须发在塞外的风中飞扬。
——
半月后。
随着伍琼的复命,洛阳朝堂再起争端,大臣们争吵的无非还是那么几个点,围绕着张显来来回回的攻讦不休。
有人攻讦,自然也就有人维护。
别的不说,最起码刘宏的预期达成了,每日看着大臣们你来我往的,倒也乐得自在,就连被酒色掏空的身子都明显的有些好转了。
不过虽然朝堂上的交锋虽然被皇帝暂时按下,但其涟漪却迅速扩散到了市井闾巷,茶楼酒肆,乃至太学书院。
张显,这个原本对洛阳百姓而言有些遥远和模糊的边关大将的名字,一夜之间成了街头巷尾讨论最多的谈资。
“听说了吗?那位在并州杀胡虏杀得筑起万颅京观的张将军,又要被陛下加封赏赐了!”
“啧啧,万颅京观啊!想想都瘆得慌!不过…杀得好!那些天杀的胡狗,早该这么收拾!”
“哼!杀孽太重,有伤天和!我看朝廷就该治他的罪!”
“呸!你懂什么?这叫以杀止杀!没有张将军的霹雳手段,北疆能安稳?听说他还弄出了什么新犁新耧车,种地快得很!并州之民的日子应该好过的很吧。”
“哼,日子好过?我看是被当牛马使唤吧!什么粮票工分,听着就不像朝廷法度!还有那些轰隆作响的邪器,怕不是什么妖法吧!难怪他会收留那么多的黄巾贼子,袁司徒说得对,此等人物,必是奸佞之流!迟早祸乱天下!”
“放屁!何大将军都力保张将军!我看你就是嫉妒人家的功绩!”
类似这样的争论,在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上演。
茶肆里,酒楼上,甚至当街相遇,一言不合就能吵起来。
支持者多为市井小民,行商走卒,他们崇拜张显的武
第229章 :热议-->>(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