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6章 :启智草堂(求追读4k)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代表一个东西,比如一头牛,一个人。”

    他又写下“2”和“贰”、

    “这个‘2’,念‘二’,代表两头牛,两个人。以此类推,一直到‘10’,念‘十’!”

    “啊?这弯弯扭扭的,像虫子爬,就能当‘一’‘二’?”一个汉子忍不住嘀咕出声。

    陈明没有斥责,反而点头:“初看是古怪!但使君说了,此符妙用无穷!大家且看!”他放下泥板,拿起几根备好的小木棍和一把干豆子。

    “赵老丈!”陈明忽然点名,“您家新垦荒地几亩?官牛用了几个时辰?”

    赵田一愣,连忙起身,有些局促地回答:“回……回先生话,俺家新垦了……嗯,三亩半地!用官牛……用了……两个时辰又小半刻?”

    陈明笑道:“好!老丈请看。”

    他在泥板上快速写下“3.5亩”,又在旁边写下“2.25时辰”。

    “这便是您家新垦田亩和用牛时辰!用这算符,记起来是不是比嘴里念叨‘三亩半’、‘两个时辰又小半刻’清楚多了?”

    赵田凑近仔细看那“3.5”和“2.25”,虽然不认识那点,但数字的形状和旁边的汉字对应,似乎……是比心里默记更清楚些?

    他茫然地点点头。

    “记清是第一步!”陈明声音提高:“更要紧的是算!使君说了,日后县衙发粮、算赋税、计工分,乃至你们自家买卖交换,都离不开这‘算’!”

    他拿起几粒豆子放在赵田面前的桌上:“假设县衙按开荒亩数犒赏,每亩赏粟米一斗。

    老丈您开荒三亩半,该得粟米几斗?”

    赵田下意识地掰着手指头:“一亩一斗,三亩就是三斗,半亩……半斗?三斗半?”

    他有些不确定地看向陈明。

    “对!”陈明肯定道,随即在泥板上写下算式:3.5亩× 1斗/亩= 3.5斗。

    他指着“3.5”和“1”,又指着中间的“×”和等号“=”。

    “看,用这算符,清清楚楚!三亩半乘每亩一斗,等于三斗半!是不是比你掰手指快?比用算筹摆弄也快?”

    赵田看着那简洁的符号和清晰的等式,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

    他种了一辈子地,最怕的就是算这些零头碎脑的账!

    每次和粮商打交道,或者里正来算赋税,看着那些算筹摆来摆去,他就头晕眼花,总觉得别人在糊弄他。

    眼前这弯弯扭扭的符号,配上那个“乘”和“等于”,竟然……有些看的明白了?!

    陈明趁热打铁:“这还只是简单的乘法!使君以九章术做歌,‘九九歌诀’大家跟我念”

    他转身,用木棍指着墙上新贴的、用炭笔大大书写的“九九歌诀”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九九八十一

    “来,跟我念!一一得一!”

    草堂里响起参差不齐、带着浓重乡音却无比认真的跟读声:“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一二得二!”

    ……

    当念到“三三得九”时,赵田身边一个年轻汉子猛地一拍大腿、

    “哎呀!俺知道了!俺家三兄弟,一人一天开三分地,三天就是九分!这不就是‘三三得九’吗?根本不用掰手指头算三三得几了!张嘴就来!”

    这声恍然大悟的呼喊,如同投入滚油的水滴,瞬间在草堂里炸开!原本对“虫子爬”数字和“歌谣”将信将疑的农人们,眼神陡然变了!他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联想、

    “那‘四五二十’!四户人家合用一头牛,每户使五个时辰,总共就是二十个时辰!对得上!”

    “‘六六三十六’!一亩地播粟种六升,六亩地就是三十六升!分毫不差啊!”

    “‘九九八十一’!一石粮六十斤,九石粮就是……?

    额.这个还得掰手指……”

    笨拙的联想,简单的应用,却让这些世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数”的力量!

    它不再是账房先生和里正手里神秘莫测的算筹游戏,不再是容易被模糊的“大概”、“差不多”,而是能实实在在、清晰无比地算清楚自家田地、口粮、工时的利器!

    陈

第126章 :启智草堂(求追读4k)-->>(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