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便下旨将张福臻一撸到底,革职查办。
至于空出来的延绥巡抚一职,崇祯思虑再三,最后换上了陕西左布政使陈奇瑜,并命其继续追剿陕西残寇。
看见洪承畴干净利索的解决了陕西的两股大贼,崇祯对其的倚重更甚。
崇祯旋即下旨,命洪承畴督抚山、陕两省军务,负责统筹指挥对山西群贼的围剿。
对于在剿匪战事中表现突出的曹文诏,崇祯帝自然也是不吝赏赐。
他不仅让曹文诏官复原职,坐回了东路副总兵,而且还特意抽调了九百关宁铁骑入关,划归曹文诏麾下。
这在当时的明军序列中,已经算是一支相当可观的机动力量了。
与此同时,崇祯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调兵遣将,意图构建一个更为严密的包围网。
他紧急调遣大名府兵备道卢象升,领三千天雄军,火速进驻太行山东麓的临城府一带。
卢象升的主要任务,就是剿灭盘踞在太行山一线的贼寇,避免其窜入北直隶。
针对上山虎和王嘉胤这两个大贼,试图渡过黄河,进入中原腹地的想法,崇祯更是高度重视。
他果断任命太常寺少卿玄默,出任河南巡抚,总揽河南防务。
崇祯派遣京营副将王朴,率领五千京营兵马,沿黄河南岸各处重要的渡口,分兵驻守。
同时,再调昌平副总兵左良玉,率领两千精兵火速南下,协助玄默御贼。
乾清宫内,崇祯看着舆图上一个个代表着贼寇的红点,心里早已发了狠。
他不仅连发五道敕令,更是从早已捉襟见肘的内帑中,又挤出了三十万两白银,拨付给了各路官军。
崇祯严令各路总督、巡抚、总兵,务必在今年入冬之前,将上山虎和王嘉胤这两大贼寇主力,尽数剿灭!
皇帝决心已下,军饷、粮草到位,大明的战争机器再一次高速运转起来。
卢象升得令后,即刻率领麾下三千天雄军,一头扎进了连绵起伏的太行山中。
这里有两股贼寇,蝎子块拓养坤和混天王张应金。
天雄军不愧为卢象升一手打造的精锐,三千士卒兵不卸甲,马不卸鞍,硬是在太行山里追了拓养坤和张应金大半个月。
在这大半个月里,卢象升每天不是在急行军,就是在伏击与反伏击之中度过。
拓养坤和张应金被追得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手下兵马死伤惨重,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拓养坤本来也算得上是一员悍将,但实在架不住卢象升文武双全,扛着一把大刀身先士卒,打得拓养坤抱头鼠窜。
打不过,实在打不过。
无奈之下,拓养坤和张应金只能带着残部,狼狈不堪地退出了经营许久的太行山。
转而一路向南,投奔泽州的王嘉胤去了。
而另一边,刚刚官复原职,又得了兵力补充的曹文诏,更是意气风发。
他统领一千五百关宁铁骑,从延水关浩浩荡荡杀入山西,直奔八大王张献忠和老回回马守应而去。
马守应看见官军的骑兵就犯怵,当年李卑带着两百骑兵追了他两昼夜的事情,他至今还记得。
而如今,来的是人数更多,也更为精锐的关宁铁骑,他吓得魂都丢了一半。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马守应拉着张献忠就要跑。
而此时的张献忠,刚刚在流寇之中崭露头角,手下聚拢了近万人马,也算得上是一方渠帅。
他见着马守应想不战而逃,一脸不屑:
“跑什么跑?他关宁兵是精锐,难道老子手下的儿郎都是泥捏的?”
“传我将令,全军出城,列阵迎敌!”
“老子倒要看看,他关宁兵是不是真的有三头六臂?!”
说罢,张献忠不顾马守应苦苦劝阻,当即点起麾下三千老营兵,再加上五千随从,在蒲县外摆开了阵势,准备与曹文诏硬撼一场。
张献忠也想和上山虎一样,踩着关宁军的名头,一战扬名天下。
蒲县城外,旷野之上,金鼓之声隐隐,肃杀之气弥漫。
张献忠骑在高头大马之上,亲临阵前,面上还带着一股桀骜。
在他前方,三千老营精锐长枪如林,在旷野上列成数个步兵方阵,井然有序。
方阵两翼,则是张献忠的两位义子、孙可望和刘文秀,他俩各自领五百骑兵,分列左右。
不远处,曹文诏率领的一千五百关宁铁骑则是蓄势待发,准备冲阵。
第151章 大军压境-->>(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