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伦敦的风波,不可避免地涌入了法国。
几家嗅觉灵敏的巴黎报纸,迅速转载了英国关于《四签名》争议的报道,尤其是那些印度精英激烈抗议的消息。
这立刻在巴黎的沙龙和咖啡馆里,成为了新的谈资。
一天下午,几名记者,带着英国报纸的剪报,在圣日耳曼大道117号公寓的门口,拦住了回家的莱昂纳尔。
他们迫不及待地将剪报递给莱昂纳尔翻阅,一个《小日报》的记者率先提出了自己问题:
“索雷尔先生,印度绅士们似乎对您极为愤怒,声称您玷污了他们的‘秩序’与‘文明’,您怎么看?”
莱昂纳尔扫了一眼那些报道,脸上没有任何被激怒的神情。
他语气平静问道:“所以,他们认为,印度只是一颗镶在女王皇冠上的宝石,但永远不会成为皇冠本身,对吗?”
这句话轻飘飘的,却比刚磨过的刀还要锋利!
记者们愣了一下,随即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
他们意识到,这简短的回应,比任何长篇大论的回击都更具杀伤力和传播价值。
他们在记录本上匆匆记录下这句话,然后又开始提出其他问题……
第二天,《小日报》就以醒目标题刊登了相关报道。
文章详细描述了伦敦的争议,并重点突出了莱昂纳尔那句犀利的反问。
这句充满隐喻的评论,迅速在巴黎媒体界传播开来。
几乎所有的法国主要报纸都加入了讨论。
《费加罗报》赞扬莱昂纳尔:
【以文学家的敏锐,戳穿了英国人一方面在掠夺与压迫印度,一方面却戴上了‘文明’与‘秩序’的伪善面具的事实。】
《时报》则评论道:
【索雷尔先生的作品及其随后的表态,让我们得以窥见英帝国殖民统治下那血淋淋的真相。】
一时间,巴黎舆论界形成了一边倒的态势,对莱昂纳尔赞誉有加,对英国的殖民政策口诛笔伐。
然而,法国媒体批判英国殖民残暴与伪善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法国的殖
第332章 优等种族的义务!-->>(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