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13章 给戏剧艺术领领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突,一旦被置于一个真实可感、甚至能随着剧情推进而“呼吸”的舞台环境中——

    当雷声不再是后台摇晃铁皮发出的虚假声响,而是更具质感的轰鸣;

    当闪电不再是画在幕布上的白光,而是能瞬间照亮演员脸上惊惧表情的刺目强光;

    ——那么,它所能够达到的情感冲击力,将是这个时代的观众从未体验过的。

    莱昂纳尔知道这很难,尤其是电弧灯刺眼且不稳定,控制其明灭变化更是难题。

    但就像尼古拉·特斯拉向自己介绍的那样,技术条件并非完全不具备,只是尚未有人将它整合到戏剧中。

    巴黎歌剧院几年前的粗浅尝试,因为缺乏与之匹配的剧本,才最终不了了之。

    一旦证明这种新灯光能服务于戏剧内容,那么很快它就会流行开来,并且催生更多依赖这种舞台技术的剧本。

    而构建一个真实的两层楼室内布景,对舞台的承重力是巨大的考验。

    要知道,19世纪的戏剧舞台并不是“实心”的,而是像船只的甲板一样“架空”在木头或者钢铁的框架上。

    舞台下方不是杂物间,而是各种各样的舞台机械,以及纵横交错的煤气管道。

    一个大型剧院,为了用煤气灯实现后世看来极其粗陋的灯光效果,要铺设上百条煤气管道,安装成百个各式阀门。

    这当然非常不安全——

    事实上,在电灯彻底取代煤气灯为观众席和舞台照明前,欧洲几乎每年都要烧掉几个剧院。

    1873年,旧的巴黎歌剧院(勒佩尔捷街歌剧院)就因为煤气泄漏被烧毁了。

    这也是莱昂纳尔相比较其他巴黎作家,极少去剧院的原因之一,他不想看着看着就被炸上天。

    而电灯——无论是白炽灯,还是电弧灯,都远比煤气容易操控,并且安全得多。

    《雷雨》,就恰好是一部主题上能引发法国人情感共鸣,同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的戏剧。

    这个时代,没有人比莱昂纳尔更清楚“电灯光”在舞台上应该如何应用、如何呈现。

    只有他见过真正的“电气化舞台”是怎么运作的。

    其他耳熟能详的戏剧,例如《茶馆》,不仅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远比《雷雨》要大,而且技术创新上乏善可陈。

    而《歌剧魅影》这样音乐剧,不说剧本,光是20世纪80年的舞台技术,19世纪全世界的工程师加一起都搞不定。

    当然,要是能接受每看30分

第313章 给戏剧艺术领领路!-->>(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