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81章 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争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五月伊始,春意正浓,但科学院学部工作局那间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气氛却有些凝滞。

    张主任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目光落在面前堆积如山的牛皮纸档案袋上。

    又是一年院士增选提名季,自4月1日通道开启,各类推荐信函便如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这张宽大的办公桌淹没。

    他习惯性地拿起一份材料,拆开,审阅,确认提名资格、成果清单、同行评议……

    他的职责是进行初步筛选,确保每一份提名都符合基本规范,这项工作繁琐而枯燥,需要极致的耐心和细致。

    这项工作他做了多年,早已驾轻就熟,本该是例行公事般的节奏。

    但今年,一丝不同寻常的凝重,自他眉宇间悄然浮现,搅动着这间窗明几净、本该静谧的办公室。

    “嗯?”

    张主任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角,指尖在最新送达的几份材料上划过。

    他的动作明显慢了下来,手指在几份格外厚实的档案袋上流连,拿起,放下,又拿起。

    随即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细微却清晰的嗒嗒声。

    最终,他还是抽出了那几份格外惹眼的档案袋,将它们单独摞在桌角。

    信函的落款单位分量十足:科学院院长亲署、国家基金委主任、能源局……甚至还有几个地方顶尖科研机构的联名请愿书。这些推荐方本身就代表着权威,它们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名字——洛珞。

    张主任的眉头拧得更紧了。

    他放下手中的信件,拉开抽屉,翻找出一个标记着“L”的档案夹。

    抽出里面的材料,他的目光在那些早已熟稔于心的履历上快速扫过:二十八岁,华国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独一无二的“盘古勋章”持有者……这些成就,任何一项放在科学院内部考量,都堪称科研领域的里程碑,分量早已远超院士门槛许多。

    科学院这边,单凭他在基础数学和物理理论上的开创性贡献,就足以毫无争议地登顶。

    他轻轻合上档案夹,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这本应是件大喜事,为科学院迎来如此光芒万丈的年轻天才。

    但张主任的眼神里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烦恼,那是一种……幸福的烦恼?或者说,是某种微妙的、难以言说的纠结。

    成就毋庸置疑,问题在于——年龄。

    张主任喃喃自语,对着简历上那张过分年轻的脸庞叹气:

    “二十八岁的院士?别说华国,翻遍各国科学院史册也找不出第二个!这年龄报上去,怕不是要掀了学术界的屋顶……”

    他脑海里浮现出外界众人惊掉眼镜的画面,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

    他仿佛能听到消息公布后,社会上必然掀起的滔天巨浪。

    赞誉与质疑会同时爆炸。科学院增选院士,历来讲究深厚的积累和公认的威望,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资格线”。

    洛珞的成就早已炸穿了这条线,但把他放进那平均年龄六七十岁的候选人名单里,会不会显得太……突兀?科学院作为学术最高殿堂,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目光。

    报上去,舆论会怎么看?会不会有人说科学院为了抢人而坏了规矩?可不报?张主任自己都摇头,那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洛珞的贡献若不够格,还有谁够?这压着不报,才是对科学院公信力的最大伤害。

    年龄,成了横亘在天才与至高学术头衔之间一道无形的门槛。

    就在张主任对着那堆烫手的推荐信,在“报”与“顾虑”之间反复拉扯时,突然,一阵敲门声打断他的思绪。

    “老张,忙着呢?”

    工程院院士增选办公室的王主任推门而入,笑容满面,手里还拿着一个鼓鼓囊囊的文件袋。

    “哟,老王,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快坐。”

    张主任暂时放下心头的纠结,招呼着。

    王主任熟稔地坐下,把文件袋随意放在茶几上,先是聊起了最近的天气和院里的一些琐事,语气轻松。

    张主任心不在焉地应和着,眼神时不时瞟向自己桌上那堆“文件”。

    王主任何等精明,看出张主任的魂不守舍,关切地问:

    “老张,看你愁眉不展的,遇到难事了?提名季嘛,压力是大点。”

    张主任叹了

第481章 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争执-->>(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