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去上海还等什么?
再犹豫,地就被抢光了,工厂的股份就被分光了,等上海繁华起来,哭都找不到地方!
赶紧的,带上银子,叫上伙计,往上海冲啊!
去晚了,连喝口汤的机会都没了!
类似的场景,在江南各州府轮番上演。
宁波的船主们聚在码头,七嘴八舌地商议着要在上海建船坞;绍兴的钱庄掌柜连夜打包银子,带着账房先生往上海赶;连杭州城里开茶馆的老板都动了心,琢磨着去上海码头旁开家分号——毕竟天津的经验摆在那儿,只要沾上“胖殿下”、“卓侍郎”这两个名字,再破的地方都能变成生金窟。
上海县城的码头忽然就热闹起来。
不只是江南,还有天下各地的士绅商贾,全都蜂拥而至,参加这次建设狂潮!
山西的票号掌柜们带着沉甸甸的银票,组队南下——他们在天津尝到了放贷、汇兑的甜头,知道上海的工厂、码头缺银子,正是开分号、拓生意的好时机;陕西的盐商也动了身,想着把西北的池盐通过上海码头往南方、海外运,比走陆路省一半成本;甚至连四川的茶商、云南的矿主都来了,茶商想把蜀茶从长江运到上海,装船远销;矿主则盯上了琉璃厂、造船厂需要的铜铁,盘算着在这里设个中转栈。
北平的绸缎庄老板带着伙计赶来了,想在上海复刻天津的成功,把北方的皮毛、药材换成江南的丝绸,再一起出海;湖广的粮商也来了,琢磨着在码头旁建粮仓,既供工厂、民工吃食,又能跟着商船往缺粮的海外诸国运;连远在福建的船主都扬帆北上,他们熟悉海路,想承包上海到吕宋、暹罗的航线,顺便参股造船厂,订几艘新船。
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带着不同的算盘,却抱着同一个念头:不能再错过这次机会。
天津的繁华还在眼前晃,现在上海有朱高炽和卓敬坐镇,有江南的富庶打底,前景只会更好。
哪怕暂时看不清具体能赚多少,先挤进去占个位置再说——地可以买,股可以入,哪怕开个小小的杂货铺,跟着这股热潮也能分杯羹。
一时间,通往上海的水陆要道上,商队、船队络绎不绝,全是奔着这场建设狂潮来的。
往日里稀稀拉拉的渔船旁,多了许多挂着“苏”、“杭”、“徽”字号的商
第476章 财神爷?士绅商贾全都疯狂了!-->>(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