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屹立的辽王、神策上将,此刻如同被抽去了所有力气,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与追忆之中。
    窗外,细雪不知何时已变得绵密,无声地覆盖着宫殿的琉璃瓦,将整个皇城染成一片素白,天地同悲。
    承泰九年冬,太上皇庆帝驾崩于宁寿宫,享年五十有九。
    承泰帝尊谥号曰 “圣祖神武文皇帝” ,庙号 “太宗”!
    消息传出,举国同悲,万民缟素。
    宫廷内正式的哀悼尚未完全铺开,民间的悲痛便已如潮水般汹涌而至。这位被尊为“天可汗”,又曾被百姓亲切称为“老皇爷”的帝王,其驾崩的噩耗,让整个大庆的锦绣河山仿佛瞬间失去了颜色。
    在辽东,为感念天可汗之恩,各地很快纷纷建立起他的长生牌位与简易祠像,香火日夜不绝,感念其收复河山、带来太平之恩德。
    在江南,听闻噩耗的百姓无不叹息垂泪,许多人家甚至因感念其多次“普免钱粮”的深恩厚德,悄悄在家中挂起他的画像祭拜,念叨着:“是这位老皇爷让咱们过了几十年安生富足日子啊!”
    在中原腹地,他曾下令兴修的水利工程依旧在滋养着万顷良田,他曾减免的赋税让无数家庭得以休养生息。
    乡野间的农夫放下锄头,妇人们掩面哭泣,村落旁原本供奉土地爷的小庙里,一夜之间也多出了“圣祖文皇帝”的牌位,烟火缭绕,寄托着最朴素的哀思与感激。
    甚至在漠北草原,那些已归附多年的部落,闻听“天可汗”驾崩,首领们亦纷纷率众依照草原传统,宰杀白马,面向南方长跪不起,以最崇高的礼节,送别这位让他们既畏惧又敬仰的天下共主。
    【后世·青史丰碑】
    承泰帝在位三十载,承继父志,守成有余,天下晏然。
    辽王贾玌始终恪守承诺,以顾命大臣之尊,尽心辅佐,直至承泰帝晚年驾崩,其子继位,是为显德帝。
    贾玌以古稀之年,再次毅然担起辅政之责,扶保新君,稳定朝局,将“至治-承泰”盛世的余晖,延续至显德初年。
    显德十二年,春。
    辽王府邸,一代传奇贾玌,于九十九岁高龄,在满堂儿孙的环绕下,无疾而终,安然辞世。消息传出,举国震悼,哀恸之情,更胜于商贾罢市,学子停课。
    显德帝闻讯,悲恸不已,亲临王府致祭。他感念贾玌辅佐三朝、奠定盛世之不世功勋,更念及其与皇祖庆文帝之间“愿再续君臣缘”的千古佳话,特下明诏:
    “辽王贾玌,功盖寰宇,德配天地。文能治国,开创法典,安抚万邦;武能安邦,横扫六合,定鼎四海。一生忠勇,三朝柱石,于国于民,厥功至伟。”
    “着,追封 ‘文武王’ ,谥号 ‘忠武’ ,以帝王之礼,国葬之仪,厚葬于太宗文皇帝陵寝之侧!”
    “文武王”!
    此诏一出,天下皆惊,随即万民称善,朝野膺服。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从未有人能以“文武”二字同时封王。
    此封号,空前绝后,却无人觉得不妥,只因贾玌一生,正是这二字最完美的诠释。
    葬礼之日,文武百官,无论派系,皆痛哭失声,联名上表,公推贾玌为 “大庆第一完人” !
    此称颂,顷刻间传遍天下,深入人心。
    显德帝顺应舆情,更特颁恩旨:“准天下州府,凡立太宗文皇帝圣像处,皆可并肩立文武忠武王贾玌之像,共享万民香火祭祀,永为后世景仰!”
    此令一下,自辽东至岭南,从西域到东海,无数城镇乡村,纷纷塑起两尊并肩而立、等高齐平的雕像:
    一为开创“至治盛世”的太宗文皇帝秦戬,一为守护盛世、被誉为“第一完人”的文武忠武王贾玌。
    他们一个开创,一个守护,共同构成了那个煌煌盛世最深刻的记忆,也成为了后世衡量君臣之道的最高标尺。
    【尾声·精神永存】
    自显德朝后,贾玌之名,已超越人臣范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融入大庆的血脉之中。
    后世史家评价曰:
    “文武忠武王贾玌,实乃集忠、勇、仁、智、信于一身之千古奇男子。
    其为臣,忠贞不二,善始善终;
    为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为族长,光耀门楣,福泽子孙;
    为人,信守承诺,有情有义。其生平事迹,非‘完人’二字不足以概之。”
    历代大庆皇帝,皆以贾玌为楷模教育皇子,训诫臣工:
    “为君当如庆太宗文皇帝,知人善任,推心置腹;为臣当如文武忠武王,忠勇无双,文武兼资。”
    朝堂之上,文武群臣,亦皆以贾玌为毕生追求的境界。文官以其“谦冲自牧,功成不居”自省,武将以其“横扫六合,忠勇卫国”自励。
    他的故事,被编成话本,写入传奇,在茶楼酒肆、田间地头世代传唱。
    那个十二岁从军,二十岁封王,与君主肝胆相照,共同开创并守护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贾天戈”,早已不仅仅是史书上的一个名字,而是化为了一个民族关于忠诚、勇气、智慧与信义的永恒图腾。
    他与太宗文皇帝并肩而立的雕像,历经风雨,依旧静静地矗立在各地的祠宇之中,默默注视着这个他们曾为之奋斗终身的江山。
    盛世或许有起伏,王朝终会有更迭,但那份由他们共同铸就的、超越君臣近乎知己的情谊,以及那份“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完美人格理想,却穿越了时空,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人。
    煌煌盛世,因他们而开启,也因他们的精神而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