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靠理论与逻辑推导,眼前的案子,便是非神魔不可为之,所以刘树义不准备再耽搁了。
问再多,想再多,不如实地调查,搜寻线索。
如果能找到线索,那么这非神魔不可为之的事,就是贼人掩人耳目的手法罢了。
如果找不到……代表自己的推断,可能有误,及时认清自己的错误,抓紧时间寻找其他方向,才是正途。
刘树义从不会钻牛角尖,更不会去陷入自我怀疑的陷阱,内耗自己……毕竟他很清楚,查案本就是一件需要不断试错的事。
找错方向,白费工夫,实属正常。
如他之前一样,每次调查都能直指真相……才是罕见。
付无畏不敢耽搁,又是与之前一样的流程,拿出唐俭的令牌交给侍卫检查,侍卫确认后,让开了守住的门。
但这一次不是侍卫开锁,而是付无畏用从唐俭那里取来的钥匙,将锁打开。
看着付无畏熟练开锁的样子,刘树义道:“不知这库房的钥匙,共有几把?除了唐尚书外,是否还有其他人也有?”
付无畏道:“钥匙共有两把,一把在唐尚书手中,一把在唐尚书办公房的宝箱里锁着,宝箱共有两把锁,需要两把钥匙同时开启才能将其打开,而这两把钥匙,分别在两位侍郎手中。”
“也就是说,唐尚书在户部,或者随时能够找到唐尚书时,只有唐尚书手中的钥匙,才能开启库房。”
“但如果唐尚书不在长安,或者进宫了,联络不上,又急需打开库房,那就需要两个侍郎一起出面,取出钥匙打开宝箱,再取出库房的钥匙才可。”
刘树义微微颔首,户部不愧是管钱的衙门,安全意识确实够强。
尚书唐俭拥有绝对的权柄,但他若不在,就需要两个侍郎达成一致才可开启库房……侍郎本质上是互相竞争,彼此争权的关系,他们不打的头破血流就已经算和气了,很难彼此勾结,而这,便能避免有人心怀不轨,从而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
刘树义想了想,又道:“若是需要打开库房,唐尚书肯定不会亲自来开锁,不知一般会将钥匙交给谁来开锁?”
付无畏想都没想,道:“一般是谁需要打开库房执行任务,会去找自己负责的上峰,最后层层上报,到达郎中这一层级,然后由郎中确认确实需要打开库房,便会去向唐尚书请示。”
“唐尚书准许后,会将钥匙交给郎中,然后由郎中带着手下的人来到库房,在侍卫的监督下,存入或者取出相应之物。”
刘树义了然的点头。
想了想,他说道:“也就是说,只有郎中及以上品级的人,才有资格接触钥匙,郎中之下的官吏,没有任何机会触碰钥匙?”
“是。”
刘树义看着库房巨大的锁头,若有所思的颔了颔首。
库房的门由精铁打造,厚度达到一尺,需由两名精锐侍卫同时用力,才能将其堪堪推开。
侍卫将门推开足够两人通行的空隙后,便停了下来,道:“诸位请。”
付无畏向刘树义解释道:“这库房的门太重,平时我们都只开这般大小,若是搬运更大的东西,才会将其全部推开。”
刘树义并不在意这点小事,他点了点头,便持着灯笼,进入了库房之内。
一进入,刘树义便觉得自己好像跌入了黑暗的深渊,没有了月光的照耀,手中灯笼微弱的光芒,直接被库房内的黑暗所吞噬,使得他抬眸向四周看去,就如同瞎了一样,什么都看不到,入眼所见,皆是漆黑一片,空空荡荡。
他知道,这是因为库房完全是封闭状态,高塔外面虽然能看到窗,可那些窗都被铁板封住,外面的丁点光芒都无法洒落进来,再加上库房太大了,灯笼的光芒能够笼罩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这种感觉,就好像一叶扁舟置于一望无际的海洋一般。
“刘郎中稍等,我先将烛火点燃。”
付无畏提着灯笼,轻车熟路寻到嵌在墙壁上的烛台,然后一一将烛台上的烛火点燃。
随着数十根蜡烛点亮,原本漆黑的库房,终于明亮起来。
刘树义这时才看到了这间库房的全貌。
虽然外面看起来,这塔状库房是三层,可实际上,这库房就与后世的体育馆一样,看起来很高,实际只有一层。
又高又宽,人站在这里,就好像小矮人来到了巨人的王庭,刘树义无法想象,得多少铜板,才能将如此大的库房装满。
地面由大理石铺就,十分平整光滑,烛光倒映在上面,就好似照着镜子一般。
墙壁是砖砌的,表面涂了银色的漆,可刘树义分明记得在外面看库房时,墙壁是石头垒砌的……如此看来,这座库房的墙壁,应至少有两层,厚度不比那铁门差多少。
若是发生意外,有人想强抢库房……没有钥匙的情况下,估计连砸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就是外面有两伙护卫,墙壁大门,甚至窗户都不可能简单凭人力破开的情况下,贼人就是将饷银悄无声息换成了石头,且安然将饷银运了出去……他们究竟用了怎样的手段,才能做到?
刘树义一边沉思,一边向付无畏道:“不知当时那些饷银,放于何处?”
付无畏连忙提着灯笼来到库房正中心的位置,道:“就是这里,当时这里铜板堆得如山一般……”
付无畏夸张的将手张开:“若不是我们库房足够大,可能都装不下。”
刘树义脑海中浮现出当时的画面,堆积如山的铜钱,在清点过后,装入了箱子,而那箱子堆起来,是更高更大的
第149章 代入贼人身份,刘树义亲自谋划犯案!-->>(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