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太多,反而能彼此验证,难以确定究竟谁在说谎。
三司的调查,因此陷入停滞。
而李渊限期他们一个月内侦破,若无法破案,所有人都要受到惩罚……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三司也开始焦躁起来。
他们不再简单的询问,而是开始用刑。
可无论他们再如何用刑,耗费了不少时间精力,案子仍是没有丝毫进展。
眼看李渊给他们的时间,只剩小半,三司已经有人开始悲观起来……
结果,就在这时,转机出现了。
时任大理寺正的任兴,发现了运输饷银的中郎将冯木,在运输饷银之前的几个月内,行踪怪异。
因此对冯木怀疑起来。
后来任兴带人去冯木宅邸搜查,最终在冯木的书房内,发现了一个暗格,暗格内有一个牌位,以及几封信。
牌位上写着“恩人杨文干之位”。
而信件,则是与杨文干联络的信件。
杨文干是谁?
李建成麾下宿卫,任职庆州都督,武德七年六月谋反,七月被李世民平叛。
因杨文干谋逆,李渊震怒,其主李建成被牵连,软禁于仁智宫,李渊一度有废黜李建成太子之位的念头,此事在当时掀起了不小波澜。
而且杨文干七月才被平叛诛杀,时间也就过去了不到两个月,所以任兴一看到牌位上的名字,便顿时明白冯木有大问题。
他当即查看冯木与杨文干的信件。
结果……
冯木竟然早知杨文干要谋逆。
甚至因为杨文干曾救过他的命,是他的恩人,为了报恩,还暗中帮助杨文干。
冯木那段时间的几次怪异的行踪,就是为了帮助杨文干谋逆。
冯木是杨文干的同谋!
而杨文干已经被秦王平叛,秦王与朝廷,就是害死杨文干的最大仇人。
所以……冯木完全有理由,为杨文干报仇,而报复朝廷与秦王。
偷盗饷银的动机,顿时被任兴找到。
任兴连忙将这个发现禀告三司上峰,三司立即派人以冯木为中心,进行调查。
最终发现,那批运输饷银的将士,有百余人,是冯木的嫡系,也是冯木主动要求,将他们调集过来的。
并且任兴还发现,冯木曾在运输饷银之前,秘密与这百余人见过面,这百余人在运输途中,也曾一起守过夜。
也就是说……他们完全可以趁着其他将士睡觉的时候,将饷银偷偷搬走,然后换成石头。
动机有了,帮手有了……三司当即对冯木等人严刑拷问。
最终,终于有将士承受不住,招了,说就是冯木收买了他们,让他们偷走的饷银。
只是冯木却一直没有松口,哪怕手下将士已经招了,仍是嘴硬的说他没有偷盗饷银。
而被盗走的饷银去处,也只有冯木一人知晓,那些将士只是帮冯木运走,交给了一些穿着夜行衣的人,所以想要知道饷银的下落,必须撬开冯木的嘴。
但冯木骨头太硬了,在牢内几乎要被折磨死,都没有开口。
反而大骂朝廷,大骂李渊,说李渊眼瞎,看不出忠奸善恶,最后将李渊彻底惹恼。
李渊一怒之下,饷银也不要了,直接将冯木等所有参与的人,集体问斩。
饷银案就此结案。
可那丢失的二十万贯饷银,到现在,也没有找到。
饷银去了哪里,那些黑衣人是谁,冯木想用饷银做什么……随着冯木的死去,再也无人知晓。
看着卷宗上的结案二字,刘树义轻轻摇了摇头。
如果是他来调查此案,不查明饷银最终的去处,他绝对不会让此案完结。
更别说,此案看似线索与证据充分,合情合理。
可实际上,在刘树义眼里,全是问题。
比如,冯木既然都已经决定要偷盗饷银,那就必然知晓朝廷可能会查到他。
他既然准备的那般充分,能神不知鬼不觉盗走饷银,岂会想不到牌位与信件,可能会导致他暴露?
即便他舍不得恩人杨文干的信件与牌位,不愿将其销毁,也至少该将其藏到外面,待他恢复自由后,再将其取回。
岂会明知有人会怀疑自己,会来搜查,还将这能够让他暴露的铁证留在宅邸?
再比如,卷宗里说冯木的下属招了,说冯木收买了他们。
可冯木具体怎么收买的,卷宗里并没有提及。
是当时审讯的人没有在意这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还是说每个人说的都不同?
若是每个人说的都不同,是冯木如此有耐心,对百余人每个人都有专门的收买计划呢,还是说……这些人是被严刑逼供,最终受不了折磨被迫认罪,因他们就没有被收买,所以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呢?
刘树义不知当时的具体情况,不会随便怀疑查案的三司同僚。
但……身为三司刑狱体系的人,在书写卷宗时,就该方方面面都写的细致完整,如这种缺少收买细节的卷宗,在刘树义眼里,便与废纸没什么区别了。
若是刘树义负责的案子,他手下的人这样书写卷宗,他绝对会打回去让对方重写,若再写不好,直接严惩换人。
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当然,这份饷银案的卷宗如此书写,究竟是态度不端,还是故意为之……那就不确定了。
而在这卷宗里,刘树义也找到了兄长刘树忠的名字。
且找到了刘树忠立功的地方。
大理寺正任兴去搜查冯木宅邸时,起初并没有搜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最后在冯木书房里发现暗格,找到牌位与信件的人……就是刘树忠!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刘树忠,暗格或许永远不会被发现,冯木与杨文干的关系,也可能永远不会被人知晓。
所以,刘树忠能发现暗格,找到牌位与信件,功劳很大。
因此,只是流外官的
第140章 发现!卷宗里的问题!-->>(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