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90章 正是陛下圣明,方能让高阳县子屡立奇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高月。

    “速去传旨,召房玄龄、杜如晦、萧瑀三位卿家入宫,宇文士及卿家身子不适,便不必勉强了。”

    高月领命退下。

    李承乾想起之前的事情,忍不住对李世民说:“阿耶,温先生倒真是实在,讨新粮只为了吃,倒不像旁人那般藏着掖着。”

    李世民失笑:“他便是这性子,有话直说,不绕弯子,也正因如此,朕才放心与他商议这些事,你不用担心,朕不会和那竖子计较的。”

    他知道,李承乾突然提这么一嘴,是想帮着温禾说事。

    见自己的心思被戳穿,李承乾不禁讪讪。

    没多久,房玄龄、杜如晦与萧瑀匆匆赶来。

    三人步入大殿,见窦静在场,又瞥见站在一侧的武士彟,心中皆是疑惑。

    武士彟又为何会在此地?

    他们没有任何的职权,按理来说,是不会出现在两仪殿内的。

    疑惑间,三人已躬身行礼。

    “臣等参见陛下,参见太子殿下。”

    李世民抬手示意他们起身,笑着说道:“今日朕与窦卿、武卿,还有太子,去了温嘉颖的温家庄,今日恰逢温家庄秋收,诸位卿家可知,那庄里一亩稻谷能收多少?”

    这话一出,三人皆是一愣。杜如晦眉头微蹙,暗自思忖。

    一国之君当以国事为重,怎会专程去看农庄秋收?

    萧瑀也捋着胡须,眼神中满是不解。

    唯有房玄龄,稍加思索便眼中一亮,上前一步问道:“陛下所说的稻谷,可是年初的环王粮种?”

    “正是。”

    李世民点头。

    房玄龄心中一紧,连忙躬身追问:“敢问陛下,那亩产是多少?”

    李世民没有回答,而是看向窦静。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窦静身上,只见他深吸一口气,激动地说道:“两亩旱地,最高一石三斗六升,最低一石三斗二升,平均每亩一石三斗四升!”

    “一石三斗四升?!”

    杜如晦猛地惊呼,双手攥紧笏板。

    “今年北方大旱,寻常旱地亩产不过七八斗,这环王粮种竟能翻近一倍?便是江南水田,也未必有这般收成!”

    “莫不是出了祥瑞了?”

    萧瑀也倒吸一口凉气,踉跄着后退半步。

    “这还是旱年!若是雨水充沛,岂不是能冲一石五斗?若在南方推广,产量怕是要翻番!百姓再也不用饿肚子,国库也能充盈,这真是大唐之幸啊!”

    房玄龄虽未失态,却也指节发白,他看向李世民,语气带着谨慎:“陛下,此产量太过惊人,不知是否属实?可有旁证?”

    话音刚落,李承乾便上前一步,朗声道:“诸位,孤可作证!今日在温家庄,孤亲自下田割稻,掌心都磨红了,也亲眼看着庄户们脱粒、称重,那谷粒饱满油亮,绝非虚言。”

    “另外杜公说差了,这不是什么祥瑞,先生说了,这叫科学,之所以有这样的产量,一是粮种,二是沤肥。”

    李承乾背着手,直视着面前三位重臣。

    让你们轻视先生。

    如今都被吓到了吧!

    见李承乾亲自开口作证,房玄龄、杜如晦、萧瑀三人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瞬间消散,脸上的凝重尽数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震惊。

    沤肥啊!

    去岁就听说温禾在做这东西。

    说是什么能提升产量,但也只是在他府中试着种了一块地罢了。

    房玄龄和杜如晦当时半信半疑。

    虽说温禾是后世之人,可没有成果之前,他们二人自然不能轻易相信。

    没想到,这么快,温禾就给他们看到了成果。

    杜如晦率先抚掌。

    “若真是每亩能有一石三斗余的收成,那便是大唐之幸事啊,有此粮种,明年关中百姓再无饥馑之虞,便是北伐突厥,粮草也能多几分底气!”

    一旁的窦静也捋着胡须,笑着补充道。

    “不止粮种,高阳县子还造出了一架能快速打谷的器具,木框为身,踏板驱动,筒齿脱粒,不过片刻便能将一捆稻穗的谷粒尽数脱下,比庄户们用链枷拍打快了数倍,还能少损耗不少谷粒。”

    房玄龄闻言,先是朝着窦静看了一眼,随即低下头,暗中轻轻叹了口气。

    ‘希明兄啊,你们父子败得不冤,汝等和温嘉颖,孰轻孰重,陛下早已分清了。’

    转瞬,房玄龄便收敛起思绪,满脸郑重地向着李世民躬身行礼。

    “陛下,粮种之事关乎民生,这打谷器具也能解百姓秋收之苦,臣请陛下即刻召见工部尚书阎让,商议器具仿制与推广之事,此物涉及工部营造,需阎尚书亲自主持,方能确保工艺无误、批量可行。”

    阎让便是阎立德的本名。

    李世民听罢,当即点头应允,随即转头看向身旁的内侍高月。

    “速去工部传旨,召阎让即刻来两仪殿议事。”

    “喏!”

    高月躬身领命,脚步匆匆地退出殿外。

    不过一刻钟的功夫,阎立德便身着绯色官袍,快步踏入两仪殿。

    他刚进殿,便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皆在,心中虽有疑惑,却还是先躬身行礼。

    “臣阎让,参见陛下,参见太子殿下。”

    李世民抬手示意他起身,笑道:“阎卿不必多礼,今日召你前来,是有一桩关乎农事的好事。”

    随后,他便让窦静将温家庄秋收的产量、打谷器具的模样与用法细细说了一遍。

    阎立德越听眼睛越亮,待窦静说完,他当即上前一步,脸上满是喜色。

    “陛下圣明!能得此粮种已是大唐之福,再有这般省力的打谷器具,百姓秋收便能少受许多累!”

    “朕不过是借了温嘉颖的光罢了。”

    李世民故作不在意地摆了摆手。

    可那上扬起的嘴角,分明暴露了他此刻的心思。

    不错,朕很圣明。

    一旁的武士彟见状,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说道。

    “陛下此言差矣!”

    “若不是陛下慧眼识才,容温高阳县子施展才华,他纵有奇思妙想,也难有实现,这正是陛下圣明,方能让高阳县子屡立奇功!”

    这番话恰好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

    他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却还是板着脸沉吟片刻,随即对高月吩咐道:“高月,传朕旨意特赏高阳县子温禾黄金三百、绢布百匹,以示嘉奖,另赐温家庄庄户每户一斤肉,以慰其秋收辛劳。”

    赏赐温禾也就罢了。

    竟然还给庄户赏赐。

    这是何等荣宠啊!

    大殿之内的人,无不羡慕。

    若是温禾知晓这个消息,定然欢喜不已吧。

    “还真是一群连脸都不要的人!”

    温家庄内,温禾坐在土堆上,眉头紧锁的看着手上的羊皮纸。

    而在他身旁,只站着一位风尘仆仆的黢黑汉子。

    见温禾看完信中内容,他才躬身说道。

    “小郎君,苏武说,高建武的使者已经朝着长安而来了。”

    听到‘苏武’两个字,温禾嘴角不住的抽搐了几下。

    你个不要脸的郑元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