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时段存在微弱但理论上不应出现的延迟差异。
这些都不是确凿证据,甚至可以说是吹毛求疵。
但对于一个深知系统运行每一个细节的顶尖技术专家来说,这些细微的“不自然”就像是精密齿轮运转中偶尔听到的一丝杂音。
虽然微弱,却预示着某个环节可能出了问题。
李俊涛知道,仅凭这些技术侧的微弱异常,根本无法证明任何事。
他需要更直接的切入点。
他想到了老王那天提到的“上报口径”。
问题可能不出在凭空捏造,而出在“口径优化”上。
他决定进行一次高风险但目标极其精准的求证。
他再次动用了CTO的权限,但这次更加小心。
他选择了一个周末的深夜,公司几乎无人的时候,远程登录了系统。
他没有触碰任何核心业务数据库,而是绕开了常规报表系统,直接访问了底层日志服务器。
这里存储着所有门店POS机和小程序/APP前端发送来的、最原始、未经任何“加工”的订单请求日志(lOg raW data)。
这些日志数据量巨大,通常只用于极端情况下的故障排查和审计,平时很少有人会详细查看。
他编写了一段高度定制化的脚本,目的不是提取全部数据,而是专门针对老王所在运营部门负责的有些异常的那几个区域门店,抽取了特定时间段的原始请求日志。
然后,他将这些原始日志里统计出的订单量,与同一时间段、同一批门店、正式上报给管理层和即将用于审计的汇总报表中的数据,进行了一次自动化的比对。
结果让他后背发凉。
脚本运行结束后生成的差异报告清晰地显示:在那几个时间段,对于那几家门店,上报给汇总系统的数据,比原始日志记录的实际请求量, SyStematiCally(系统性地)、按比例地增加了25%!
这不是偶然误差,这不是系统bUg!
这是一种有规律的、人为
第909章 李俊涛立功了-->>(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