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多物理场仿真平台,能耦合计算热、电、应力之间的相互效应;
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计算光刻(OPC) 软件,以补偿EUV光刻带来的复杂光学邻近效应;
我们还需要基于大数据的良率预测与优化系统,能在设计阶段就预测出芯片的薄弱环节。
否则,我们设计出来的东西,就像是建立在流沙上的城堡,根本没法在现实的、不完美的工艺里被可靠地制造出来!”
这番尖锐而专业的需求,将所有压力和责任清晰地传递到了陈默和他的EDA团队身上。
面对孟良凡几乎一波又一波的挑战和全场聚焦的压力,陈默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乱或防御姿态。
他缓缓坐直身体,目光平静地迎向孟良凡,然后扫过全场,最后落在自己面前的电脑上。
“孟教授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EDA产品线过去一年,投入超过70%研发资源全力攻坚的方向。
也是我们理解的,打破僵局的关键。”
陈默的声音沉稳有力,显得很自信。
“工具链的升级,对我们而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从‘辅助’走向‘驱动’和‘赋能’的战略转变。
下面,我向各位详细同步一下我们的进展。”
他熟练地操控会议室的投影,瞬间切换到了EDA产品线的详细技术架构界面。
复杂的软件模块图、算法逻辑图、性能对比柱状图层层展开,如同展开一幅精密的作战地图。
“首先,在数字设计与实现方面,”陈默放大了一个标注着“AI-Driven DeSign”的区域。
“由钟耀祖负责的‘伏羲’AI驱动设计系统已迭代至3.0版本。
其核心采用了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在布局布线(PlaCe & ROUte)阶段,能够实现功耗-性能-面积(PPA)的多目标自动联合优化。”
他调出一份详细的内部测试报告投影:
“根据在海思‘猎人’芯片和另一款网络处理器芯片上的全流程试点对比数据,在达成相同时序和功能目标的前提下,‘伏羲’系统可以将芯片面积额外优化5-8%,动态功耗降低10-15%,同时时钟树功耗优化达20%。”
第831章 芯片进展3-->>(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